悲田院的拼音、解释、组词

悲田院的简介:

bēi tián yuàn
1.唐开元时置病坊,收容乞丐;武宗时改为悲田养病坊。后泛称养济院为悲田院。俗讹作"卑田院"。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救济老弱废疾者的机构。唐代设悲田养病坊,由僧人主持,悲田院是沿悲田养病坊而来。《旧唐书.卷一八.武宗本纪》:「悲田养病坊,缘僧尼还俗,无人主持,……」《通俗编.地理》:「悲田,释典以供父母田为恩田,供佛为敬田,施贫穷为悲田。」至宋元时,称贫民、乞丐的收容所为「悲田院」。后引申为乞丐收容所,或乞丐聚居的地方。元.马致远《任风子》第一折:「恰便似饿狼般撞入肥羊圈,乞儿般闹了悲田院。」元.张国宾《合汗衫》第二折:「少不的悲田院里学那一声叫爹妈。」也作「卑田院」、「悲天院」。

《悲田院》这一词汇来源于中国佛教寺院的一种类型,特指专门用于救助和收养贫困、流浪人员,并向他们提供衣食住行等生活所需的地方。这种类型的寺院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中慈悲济世的精神。

详细解释:

  • 悲田:在佛教术语中,“悲”指的是怜悯众生的痛苦,“田”则指“地”,合起来比喻救助苦难者的场所,象征着慈悲和奉献的土地。
  •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院”是指一个独立的居住或活动区域。因此,《悲田院》特指为救济贫苦民众而设立的一个专门机构。

造句:

  1. 宋代时期,许多仁慈的大德高僧会建立《悲田院》,以接纳和帮助无家可归的人。
  2. 随着社会的发展,《悲田院》不仅承担起救助贫困的功能,还增加了教育和医疗援助的服务。
  3. 在佛教文化中,建造《悲田院》被视为积德行善的象征行为之一。
  4. 当地政府联合佛教团体共同管理一座历史悠久的《悲田院》,既保留了传统文化又服务现代社区。
  5. 虽然现代社会有了更为完善的救助体系,《悲田院》的精神依然激励着人们继续关注和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分词解释

bēi

1 伤心,哀痛:~哀。~伤。~怆。~痛。~切。~惨。~凉。~愤。~凄。~恸。~吟。~壮。~观。~剧。乐极生~。2 怜悯:~天悯人。

tián

1 种植农作物的土地:~野。耕~。2 和农业有关的:~家。~园。3 古同“畋”,打猎。4 古同“佃”,耕作。5 姓。

yuàn

1 围墙里房屋四周的空地:~子。~墙。庭~。2 某些机关、学校和公共场所名称:法~。医~。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