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靴搔痒的拼音、解释、组词
隔靴搔痒的简介:
搔:抓。隔着靴子搔痒痒。比喻说话作文不中肯,不贴切,没有抓住要点。或做事没有抓住关键。
- 成语典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隔著马靴搔痒处。比喻未能透澈领悟佛理。※#语或出《景德传灯录.卷二二.福州康山契稳法宝大师》。后用「隔靴搔痒」比喻不切实际,未能掌握要点。
2. ※#《景德传灯录.卷二二.福州康山契稳法宝大师》1>福州康山契稳法宝大师,初开堂,有僧问:「威音王已后,次第相承,未审师今一会法嗣何方?」师曰:「象骨举手,龙谿点头。」问:「圆明2>湛寂3>非师旨,学人因底却不明?」师曰:「辨得未?」僧曰:「恁么4>即识性无根去也。」师曰:「隔靴搔痒。」 〔注解〕 (1) 典故或见于宋.严羽《沧浪诗话.诗法》。 (2) 圆明:佛教用语,指澈底领悟。 (3) 湛寂:佛教用语,其义有二:ヾ没有烦恼、生灭轮回。ゝ清静。 (4) 恁么:这么、如此。恁,音ㄖㄣˋ。〔参考资料〕 宋.严羽《沧浪诗话.诗法》(据《历代诗话》引)意贵透彻,不可隔靴搔痒。
3. 「隔靴搔痒」指隔著靴子抓痒,这种做法总是难以搔到痒处,所以这句成语可以用来比喻不切实际,未能掌握要点。这应是从生活体验衍生的成语。比较早的文献资料,见于《景德传灯录.卷二二.福州康山契稳法宝大师》:「问:『圆明湛寂非师旨,学人因底却勿明。』师曰:『辨得未?』僧曰:『恁么即识性无根去也。』师曰:『隔靴搔痒。』」这段话大概的意思是说,有位僧人向法宝大师请示问题,在问答终了时,大师便问僧人都弄明白了吗?僧人以「识性无根」回答。大师认为这位僧人并未洞澈领悟,所以说他:「隔靴搔痒。」宋代严羽《沧浪诗话.诗法》也有「意贵透彻,不可隔靴搔痒」的说法,是指诗歌的作法要使题旨明晰,不可漫无主题,抓不著重点,意思也是比喻不切实际。
1. 隔著靴子搔痒。比喻做事、说话等未能掌握重点、关键。【例】他提的意见虽多,却都是隔靴搔痒,没切中要点。
1. 隔著马靴搔痒处。比喻不切实际。宋.严羽《沧浪诗话.诗法》:「意贵透彻,不可隔靴搔痒。」也作「隔靴抓痒」。
《隔靴搔痒》这则成语出自元代无名氏所作杂剧剧本《小尉迟变酒灌园》,用于比喻做事不切实际,无法直接达到目的或者形容言论、文章等未能准确地抓住要点或关键,只是空泛地表达。
详细解释:
- 字面含义:“隔靴搔痒”
- “隔”意为隔着一层。
- “靴”是一种长统鞋。
-
“搔痒”是用手抓挠身体某处的瘙痒感觉。
-
引申义: 比喻表面地、不触及实质地做事情,或者说话不得要领,未能触及问题的核心。通常用来形容某些行为或言论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是在做事或是表达观点,但实际上并没有起到实际的作用或达到预期的效果。
-
用法: 用于批评那些只注重形式而不深入解决问题的行为或言论。它强调了有效沟通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性,指出直接而准确地把握问题的关键点是至关重要的。
造句示例:
- 小明写了一篇关于环保的文章,但内容空洞乏味,只是隔靴搔痒,并没有真正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
- 他总是对朋友的问题发表一些隔靴搔痒的意见,根本无法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 在这次演讲中,他避免了隔靴搔痒,直接点出了问题的核心所在。
- 虽然大家都知道这个项目有问题,但只是讨论个不停,并没有解决实质上的隔靴搔痒问题。
- 他的建议听起来很有道理,但实际上却只是隔靴搔痒,没有触及问题的本质。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