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陶文化的拼音、解释、组词
黑陶文化的简介:
hēi táo/yáo wén huà/huā
见〖龙山文化〗。
见〖龙山文化〗。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华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晚期文化,晚于仰韶文化。黑陶多呈黑色,薄如蛋壳,带有光泽。因陶器表里漆黑,为此文化的主要特色,故称为「黑陶文化」。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及东海岸一带。也称为「龙山文化」。
《黑陶文化》是指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特殊文化的称谓,主要指的是以山东地区为中心,在龙山文化(约公元前2600年至前1800年)中具有代表性的手工艺品——黑陶。这种陶器以其细腻的质地、黑亮如漆的表面以及精美的制作工艺而著称,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重要体现。
详细解释
-
历史背景:黑陶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现象,其发源地以山东地区为主,辐射至周边地区。它代表了一个较为先进的文明阶段。
-
工艺特点:黑陶以其烧制技术复杂、成品色泽深沉著称。制作过程中,工匠们要经过精细的模具塑造和多次高温烧制才能获得表面平整光滑如镜的效果。
-
文化意义:黑陶文化的出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高度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其精湛的手工技艺也是古代中国人民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
造句
- 山东博物馆内展出了一件精致的黑陶器皿,它的外观几乎完全遮蔽了岁月的痕迹。
- 龙山文化遗址中的考古发现揭示了古人制作黑陶的技术水平之高超。
- 这个时期的黑陶制品不仅美观,而且实用性强,成为当时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
- 黑陶文化的兴盛显示出了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东部地区社会结构和经济发展的显著进步。
- 通过对黑陶文物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中国的文化和社会生活。
分词解释
黑
hēi
1 像墨和煤那样的颜色,与“白”相对:~白。2 暗,光线不足:~暗。~夜。3 隐蔽的,非法的:~枪。~市。~社会。4 恶毒:~心。5 姓。
陶
táo
1 用黏土烧制的器物:~俑。~粒。~瓷。~管。~器。2 制造陶器:~冶。~铸。3 喻教育、培养:~化。~育。~染。熏~。4 快乐的样子,使快乐:~然。~醉。~~。5 古同“淘”,洗。6 姓。
文
wén
1 事物错综所造成的纹理或形象:灿若~锦。2 刺画花纹:~身。3 记录语言的符号:~字。~盲。以~害辞。4 用文字记下来以及与之有关的:~凭。~艺。~体。~典。~苑。~献(指有历史价值和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采( ① 文辞、文艺方面的才华; ② 错杂艳丽的色彩)。5 人类劳动成果的总结:~化。~物。6 自然界的某些现象:天~。水~。7 旧时指礼节仪式:虚~。繁~缛节(过多的礼节仪式)。8 文华辞采,与“质”、“情”相对:~质彬彬。9 温和:~火。~静。~雅。10 指非军事的:~职。~治武功(指礼乐教化和军事功绩)。11 指以古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言。~白间杂。12 专指社会科学:~科。13 掩饰:~过饰非。14 量词,指旧时小铜钱:一~不名。15 姓。
化
huà,huā
1 性质或形态改变:变~。分~。僵~。教(jiào )~。熔~。融~。潜移默~。~干弋为玉帛。。2 佛教、道教徒募集财物:~缘。~斋。3 用在名词或形容词后,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丑~。绿~。4 习俗,风气:有伤风~。5 特指“化学”:~工。~纤。~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