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常之惧的拼音、解释、组词

季常之惧的简介:

jì cháng zhī jù
指惧内。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借指惧内、怕老婆的毛病。参见「季常癖」条。《聊斋志异.卷六.马介甫》:「杨万石,大名诸生也。生平有『季常之惧』。妻尹氏,奇悍。」

季常之惧》这一说法并不是一个正式的历史典故或成语,它可能源于苏轼(字子瞻)的一个别号“季常”,以及相关的记载。在宋代,苏轼的好友陈慥(字季常)对苏轼十分敬重,二人交往密切。但是,“季常之惧”这个表述更多是后人的解读,并没有固定的含义和标准解释。

不过,在网络用语或一些特定的文化环境中,有人用来形容某些人在面对批评或意见相左时的恐惧心理,这种“惧怕”的对象可以泛指不同的情况,比如批评、挑战、争议等。这种用法具有一定的比喻性质,更多地是基于“季常”和苏轼之间的友情关系来衍生出的一种对人对事的态度。

以下是5个以《季常之惧》为题意的造句:

  1. 在这次辩论中,他虽然内心有所顾虑,但还是勇敢地站出来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展现出了不畏“季常之惧”的勇气。
  2. 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我们不能害怕“季常之惧”,要敢于迎接挑战,在不断尝试中寻求突破。
  3. 真正的朋友之间应该互相支持鼓励,而不应过分在意他人的看法和评价,避免产生无谓的“季常之惧”。
  4. 面对批评时保持冷静、理性思考问题,可以有效克服潜在的“季常之惧”,更加从容地面对各种挑战。
  5. 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季常之惧”可能会阻碍个人成长和发展,因此我们需要培养开放的心态和积极应对策略。

分词解释

1 兄弟排行次序最小的:~弟(小弟)。~父(小叔叔)。2 末了:~世。~春(春季末一月)。明~(明代末年)。~军(体育运动竞赛的第三名)。3 一年的四分之一: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度。~风。4 一段时间:~节。~候。~相(xiàng )(某个地区在某个季节的自然景象)。雨~。5 姓。

cháng

1 长久,固定不变:~数。~量(亦称“恒量”)。~项。~任。~年。~驻。~住。~备不懈。2 副词,经常,时时(叠),不只一次:~~。~客。时~。经~。3 普通的,一般的:~识。~务。~规。~情。~人。平~。反~。4 姓。

zhī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5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7 往,到:“吾欲~南海”。

1 害怕:恐~。~怕。~惮。~怯。~色。临危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