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拜的拼音、解释、组词
四拜的简介:
sì bài
1.古代表示庄重的拜礼。 2.明洪武九年定大祀拜礼:迎神四拜,饮福受胙四拜,送神四拜,共十二拜而毕。参阅《明史.礼志一》。
1.古代表示庄重的拜礼。 2.明洪武九年定大祀拜礼:迎神四拜,饮福受胙四拜,送神四拜,共十二拜而毕。参阅《明史.礼志一》。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加重的拜礼。《战国策.秦策一》:「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水浒传》第二三回:「哥哥不弃武二时,就此受武二四拜,拜为义兄。」
2. 四度被任命。《新唐书.卷二二三.奸臣传下.崔胤传》:「四拜宰相,世谓『崔四入』。」
“四拜”这一词语在古汉语中较为常见,主要用来描述一种隆重且正式的礼节。它指的是古代礼仪中的一种拜见形式,在正式场合如朝见君主、婚嫁礼仪或是重要的人际交往活动中使用。这种拜的形式通常是行两次或四次不同的拜礼来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和诚意。
在现代汉语中,虽然“四拜”一词不常用作具体的行为描述,但它可以作为特定语境中的文化术语被提及。在一些古装剧、历史书籍或是古代文化的讨论中,可能会用到这个词。
造句
- 在古代婚礼仪式中,双方父母进行四拜之礼,以示对婚姻的郑重和祝福。
- 古代臣子觐见帝王时需行四拜礼,以表达忠诚与敬意。
- 这种繁复的四拜形式在唐代宫廷礼仪中尤为常见,彰显了当时的礼制文化。
- 家长们会教导孩子学习古代四拜之礼,以便将来在正式场合能够得体地行事。
- 为了重现古代的庄重氛围,这次宴会特别安排了宾客之间的四拜仪式。
请注意,“四拜”这种行为如今已经不再作为日常礼仪使用。在现代社交场合中,人们更多的是依靠握手、鞠躬等更为简便的方式表达尊重与友好。
分词解释
四
sì
1 数名,三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肆”代):~方。~边。~序(即“四季”)。~体(a.指人的四肢;b.指楷、草、隶、篆四种字体)。~库(古籍经、史、子、集四部的代称。亦称“四部”)。~君子(中国画中对梅、兰、竹、菊四种花卉题材的总称)。2 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低音“6”。
拜
bài
1 表示敬意的礼节:~手(古代男子跪拜礼的一种)。~忏。礼~。回~。2 恭敬地:~托。~谢。~读。~别。~谒(❶拜见;❷瞻仰陵墓、碑碣)。3 行礼祝贺:~年。~寿。4 用一定的礼节授与某种名义或职位,或结成某种关系:~将(jiàng)。~相(xiàng )。~师。~把子。5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