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语掾的拼音、解释、组词

三语掾的简介:

sān yǔ yuàn
掾:古代官署属员的通称。因三个字而任命的官员。后用以对幕府官员的赞美。

  • 成语典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掾,古代官署属员的通称。晋太尉王衍问阮修儒家与道家的异同,阮答以将无同三字,语意模棱两可,但却得到太尉的赏识,被聘为幕僚,世人遂称其为三语掾。典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后多用为幕府官员的赞美词。唐˙元稹˙答姨兄胡灵之见寄五十韵:官曹三语掾,国器万寻桢。宋˙苏轼˙虔州景德寺荣师湛然堂诗:欲知妙湛与总持,更问江东三语掾。

1. 掾,古代官署属员的通称。晋太尉王衍问阮修儒家与道家的异同,阮答以「将无同」三字,语意模棱两可,但却得到太尉的赏识,被聘为幕僚,世人遂称其为「三语掾」。典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后多用为幕府官员的赞美词。唐.元稹〈答姨兄胡灵之见寄五十韵〉:「官曹三语掾,国器万寻桢。」宋.苏轼〈虔州景德寺荣师湛然堂〉诗:「欲知妙湛与总持,更问江东三语掾。」

三语掾》是中国古代官职的一种,主要用于处理三国时期的文书工作。这个术语中的“三语”指的是涉及三种不同的语言或方言,而“掾”则是对某一专门事务负责的小官员。“三语掾”的设立是为了更有效地处理涉及到多种语言和文化的文书工作,尤其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权频繁更迭、地区间交流增多,这类官员显得尤为重要。

详细解释:

在古代中国,特别是三国时期到东晋这一段历史中,“三语掾”是一种专门负责处理三种不同语言或方言之间翻译和沟通的官职。这种职务的存在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多样性以及对跨文化交流的需求日益增长。通常来说,“三语”中的第一种语言可能是指汉文(官方语言),第二种和第三种则可能是来自不同地区的方言或者是当时较为流行的外来语,如波斯语、西域诸国的语言等。

造句:

  1. 三国时期的魏国为了更好地管理跨越多种文化区域的事务,在政府中设置了三语掾这一职位。
  2. 东晋时期,很多来自南方的官员因为精通闽南话和北方话两种语言而被任命为三语掾
  3. 在历史剧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个穿着古代官服的角色,他就是扮演了三语掾这个角色。
  4. 当时的一些文献中提到,某个官员擅长处理三种不同方言之间的交流问题,因此得到了三语掾的称号。
  5. 如果有需要翻译汉文、波斯语和古希腊文的文书工作,那么就可以找到专门负责此类事务的三语掾来进行处理。

分词解释

sān

1 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维空间。~部曲。~国(中国朝代名)。2 表示多次或多数:~思而行。~缄其口。

yǔ,yù

1 话:~言。汉~。英~。~录。~汇。~重心长。2 指“谚语”或“古语”:~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3 代替语言的动作:手~。旗~。4 说:细~。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