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夫之言的拼音、解释、组词

三夫之言的简介:

sān fū zhī yán
泛指经过多人传播的流言。

  • AI解释

词语“三夫之言”在古代文献中并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条,但从其字面和语境推测,可能来源于《吕氏春秋·察传》中的一个典故。该段文字主要是通过讽刺三个人对同一事件的不同说法,强调了传言的不可靠性和信息传播过程中容易出现失真的现象。因此,“三夫之言”可以理解为指三人关于同一件事情的说法不一致或完全矛盾的情况。

详细解释:

  1. 背景:这个概念来源于《吕氏春秋·察传》中的一个故事,讲述了三个仆人对同一件事的不同描述。
  2. 核心含义:“三夫之言”强调的是,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由于立场、视角的差异或记忆偏差等原因,可能导致不同的说法存在显著差异甚至完全矛盾。
  3. 教育意义:它提醒人们在接收和传播信息时要审慎思考,不要轻信未经核实的消息,避免因信息失真而产生误导。

造句:

  1. 尽管三个人都声称亲眼看到了那起事件,但他们的描述却千差万别,真是典型的“三夫之言”。
  2. 在没有充分证据的情况下,我们不能轻信网络上流传的各种说法,以免落入“三夫之言”的陷阱。
  3. 要了解事情的真相,最好直接从当事人那里获取信息,而不是听信他人转述或只听取一人的意见,避免成为“三夫之言”中的受害者。
  4. 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人们往往会持有不同看法,“三夫之言”正是这种多样化的观点的真实写照。
  5. 学术研究中,如果不同的专家对于同一问题的看法截然不同,则有可能是出现了类似“三夫之言”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更加严谨地进行考证和研究。

通过上述解释及造句的使用,可以更好地理解“三夫之言”所蕴含的意义及其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分词解释

sān

1 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维空间。~部曲。~国(中国朝代名)。2 表示多次或多数:~思而行。~缄其口。

fū,fú

1 旧时称成年男子:渔~。农~。万~不当之勇。2 旧时称服劳役的人:~役。拉~。3 〔~子〕➊旧时对学者的称呼;➋旧时称老师;➌旧时妻称夫;➍称读古书而思想陈腐的人。4 与妻结成配偶者:丈~。~妇。

zhī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5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7 往,到:“吾欲~南海”。

yán

1 讲,说:~说。~喻。~道。~欢。~情。~必有中(zhòng )(一说就说到点子上)。2 说的话:~论。~辞(亦作“言词”)。语~。~语。~简意赅。3 汉语的字:五~诗。七~绝句。洋洋万~。4 语助词,无义:~归于好。“~告师氏,~告~归”。5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