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籍的拼音、解释、组词

寄籍的简介:

jì jí
指长期离开本籍,居住外地,附于外地的籍贯(区别于‘原籍 ’)。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旅居他乡,将户籍设于该处。【例】他寄籍台北已有五年的时间了。

2. 一种旧时的习俗。父母为求小孩能顺利成长,而将其托名在菩萨或尼姑、道士处做干儿子或干女儿,称为「寄籍」。

1. 旅居他乡,将户籍设于该处。唐.李翶〈岭南节度使徐公行状〉:「公讳申,字维降,东海剡人,永泰元年寄籍京兆府。」

2. 一种旧时的习惯。父母为求小孩顺利成长,而将其托名在菩萨或尼姑、道士处做干儿子或干女儿,称为「寄籍」。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二五.谈异六.老僧》:「昔侍御与贫道为方外交,其公子方在襁褓,寄籍释氏,为我弟子。」也称为「寄名」。

寄籍》的详细解释

寄籍(jì jí)

  1. 定义寄籍是指一个人户籍登记在某地,但本人实际上并不居住在那里。这通常是因为某些特殊原因或需求导致个人的户口登记与实际居住地不符。
  2. 历史背景
  3.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寄籍”现象较为常见,尤其是在士人、官员等阶层之间。例如,为了参加科举考试或者担任外地官职而暂时将户籍寄放在另一个城市或地区。
  4. 现代意义:随着社会发展和人口流动的增加,“寄籍”的概念也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社会场景中。这在某些情况下也被称为“户籍挂靠”或“空挂户”。

5个造句

  1. 小李因为工作原因长期驻扎在北京,但他家乡的户口没有迁走,所以他的户籍一直保持着“寄籍”状态。
  2. 王老师为了方便教育孩子,决定将儿子的户口临时寄放在学校的集体户口上。
  3. 张先生希望能够在杭州购买房产享受当地的优惠政策,于是选择“寄籍”在亲戚家。
  4. 由于长期在外工作,李女士一直没有迁出原户籍所在地,虽然实际上已经搬到了另一个城市居住多年。
  5. 政策改革后,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合法程序办理了“寄籍”,这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和发展机会。

分词解释

1 托付:~托。~存。~情。~怀。~意。2 依靠,依附:~居。~食。~生虫。3 托人传送,特指由邮局传递:~信。~钱。4 认的亲属:~父。~母。~子。

1 书,书册:古~。书~。经~。典~。2 登记隶属关系的簿册;隶属关系:~贯。户~。国~。学~。3 登记:~没(mò)。~吏民。4 征收:~田。5 〔~~〕❶形容纷扰很大;❷形容名声很大;❸形容纵横交错的样子。6 古代各种捐税的统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