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穴之士的拼音、解释、组词

岩穴之士的简介:

yán xué zhī shì
指隐士。古时隐士多山居,故称。

  • 成语典
  • 修订版
  • AI解释

1. 隐士。古代高士多隐居于山洞,故称为岩穴之士。史记˙卷六十一˙伯夷传: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岩穴之士,趣舍有时若此,类名堙灭而不称。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次之,又不能拾遗补阙,招贤进能,显岩穴之士。

1. 隐士。古代高士多隐居于山洞,故称为「岩穴之士」。《史记.卷六一.伯夷传》:「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岩穴之士,趣舍有时若此,类名堙灭而不称。」《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次之,又不能拾遗补阙,招贤进能,显岩穴之士。」

《岩穴之士》这一词汇在古代文献中较为少见,通常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来理解其含义。从字面上看,“岩”指的是岩石或山岩,“穴”是指洞穴,“士”则是指士人、学者或者贤者。综合来看,“岩穴之士”可能意指隐居于山洞中的学者或贤士,强调他们远离尘世喧嚣、潜心学问或修身养性的生活状态。

详细解释

“岩穴之士”在古代常用来形容那些选择避开世俗繁华,甘愿隐居深山老林,专心致志从事学术研究或者修身养性的学人。这些人往往具有超凡脱俗的精神追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他们远离社会纷扰,专注于自己的学问或精神世界的建设。

造句

  1. 在那个时代,许多才华横溢的人选择成为岩穴之士,在深山中潜心研究,为后世留下了无数珍贵的知识财富。
  2. 岩穴之士的生活虽然清苦,但却让他们得以远离尘嚣,静心思考,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
  3. 中国古代的隐逸文化鼓励人们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因此不少文人选择成为岩穴之士,在自然中寻找心灵的慰藉。
  4. 虽然现代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许多人依然向往着像岩穴之士那样简单而纯粹的生活方式。
  5. 在喧嚣忙碌的社会生活中,我们应该向岩穴之士学习,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平和。

分词解释

yán

1 高峻的山崖:~壁。~壑。2 构成地壳的石头:~石。~洞。~浆。~层。熔~。3 险要,险峻:~险。~邑。4 山洞:中空成~。~居穴处。

xué

1 洞,窟窿:孔~。石~。~居。~隙。龙潭虎~。2 人体可以进行针灸的部位,多为神经末梢密集或较粗的神经干经过的地方:~位。3 旧艺人称在市场或广场上表演时所占的一块地方:掌~的(指地主或班主)。走~。~头。4 姓。

zhī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5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7 往,到:“吾欲~南海”。

shì

1 古代统治阶级中次于卿大夫的一个阶层:~族。~大夫。2 旧时指读书人:~子。~民。学~。3 未婚的男子,泛指男子:~女。4 对人的美称:志~。烈~。女~。5 军衔的一级,在尉以下;亦泛指军人;上~。~兵。~卒。~气。6 称某些专业人员:医~。护~。7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