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石室的拼音、解释、组词

敦煌石室的简介:

dūn/duì huáng shí/dàn shì
1.亦称"敦煌石窟"。 2.包括古代隶属敦煌境内的莫高窟﹑西千佛洞﹑榆林窟和水峡口小千佛洞四窟。一般指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在甘肃省敦煌县鸣沙山山麓。其处有三界寺,寺旁石室千馀,壁画﹑塑像(多系佛像)极多。自东晋迄元,皆有建造。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于复壁中发现藏经室,内藏手写佛经及美术作品等,极为丰富。写本最早为晋安帝义熙二年(公元406年),最晩为宋太宗至道三年(公元997年),而以唐﹑五代的为最多。英人斯坦因﹑法人伯希和等先后前往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地名。甘肃省敦煌县东南鸣沙山半腹地山麓有石室无数,俗称为「千佛洞」,旧称为「莫高窟」。于前秦苻坚建元二年由僧人乐僔凿建经营。内藏六朝、隋、唐及五代人手写佛教经典及其他艺术品甚富,对中国文学艺术影响颇巨。清光绪二十六年发现,所藏多为英人斯坦因及法人伯希和先后择要搜罗而去,今藏伦敦博物馆和巴黎国民图书馆。也称为「敦煌千佛洞」、「敦煌石窟」。

《敦煌石室》是描述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之一——敦煌莫高窟内藏经洞(即千佛洞)的一种称谓。它不仅指代了这个位于中国西北部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的石窟群,更象征着里面收藏的一大批珍贵文物文献。

详细解释

  1. 地理位置:敦煌石室主要指的是莫高窟内藏经洞的位置。
  2. 历史意义:它因在1900年被道士王圆箓偶然发现而闻名于世。藏经洞中出土了大量从4世纪到11世纪的古代文献和文物,包括佛经、文书、绢画等,这些资料对于研究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的宗教文化、社会历史、科学技术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3. 考古与保护:敦煌石室自被发现以来,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中国政府十分重视其保护工作,并投入大量资源进行修复和科学研究。

造句

  1. “敦煌石室中的文献对于研究古代中国的佛教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2. “莫高窟的洞壁上布满了精美的壁画,而藏经洞(敦煌石室)则是一个珍贵文物的重要宝库。”
  3. “通过对敦煌石室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与文化发展情况。”
  4. “敦煌石室内发现了大量古代写本和艺术品,为研究中古时期的中国历史提供了重要线索。”
  5. “许多学者致力于敦煌石室内藏品的研究工作,希望能进一步揭开这座千年宝库的神秘面纱。”

这些句子旨在展示“敦煌石室”这一术语在学术、文化和考古等多个层面的意义。

分词解释

dūn,duì

1 厚道,笃厚:~朴。~厚。~实。2 诚心诚意:~聘。~请。3 督促:“使虞~匠”。~劝。~促。4 姓。

huáng

1 光明,明亮:辉~。星火~~。

shí,dàn

1 构成地壳的矿物质硬块:~破天惊(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2 指石刻:金~。3 指古代用来治病的针:药~。药~之言(喻规劝别人的话)。4 中国古代乐器八音之一。5 姓。

shì

1 屋子,房间,亦指家:居~。教~。会客~。温~。引狼入~。2 家,家族:皇~。女有家,男有~。3 机关团体内部的工作单位:档案~。4 古指妻子(亦指为子娶妻或以女嫁人):妻~。继~。5 刀剑的鞘。6 墓穴。7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