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牛的拼音、解释、组词

土牛的简介:

tǔ niú
1.用泥土制的牛。古代在农历十二月出土牛以除阴气。后来,立春时造土牛以劝农耕,象征春耕开始。 2.堆在堤坝上以备抢修用的土堆。远看形似牛,故称。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泥塑的牛。古时于立春日造土牛,举行一定的仪式,以鼓励春耕。也称为「春牛」。

2. 独轮车的别称。参见「独轮车」条。

3. 堆在堤上以备抢修用的土堆,从远处看去像是一头头的牛。

土牛》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并不是一个常见的词汇,它可能来源于传统农业文化或某些特定的历史文献、民俗活动等。根据目前查阅到的信息,“土牛”有时被用来指代的是农耕文化中的一个元素——即一种用泥土制成的象征性“牛”,主要用于春耕前的祭祀活动或以之祈求五谷丰登。

详细解释

  1. 传统农业背景:在古代中国,农民为了祈求丰收、驱赶灾祸,在立春前后会举行一些仪式。其中,“土牛”作为这一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是由泥土捏塑而成的一只小牛雕像。

  2. 象征意义:“土牛”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它既是春天的使者,也是希望与丰收的象征。

  3. 制作方式:具体来说,人们会用黄土制成“土牛”,有时还会在其上涂画或粘贴各种装饰,如彩带、花朵等。

  4. 使用场合:“土牛”一般在立春前后被置于田间地头,或者是在村落中进行巡游,以祈求新的一年五谷丰登、风调雨顺。此外,在某些地方的春耕仪式中,“土牛”的出现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造句

  1. 在古代,人们会在立春这一天制作“土牛”,以此来祈求来年的丰收。
  2. 那个村庄的传统习俗中,每年春季都要举行一次盛大的“土牛”祭祀活动。
  3. 小时候我见过村里的老人用黄土捏成“土牛”,那是他们世代相传的文化记忆之一。
  4. 土牛”的形象不仅出现在田野之中,还常见于各种传统节日庆典的装饰品上。
  5. 在这个春暖花开的日子,我们一同来观赏那些色彩斑斓、形态各异的“土牛”吧。

分词解释

1 地面上的泥沙混合物:~壤。黄~。2 疆域:国~。领~。3 本地的,地方性的:故~。4 民间生产的(区别于“洋”):~方(民间流传的药方,亦称“偏方”)。5 不合潮流:~气。6 未熬制的鸦片:烟~。7 中国古代乐器八音之一。8 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青海省:~族。9 姓。

niú

1 哺乳动物,趾端有蹄,头上长一对角,是反刍类动物,力量很大,能耕田拉车,肉和奶可食,角、皮、骨可作器物:~刀小试(喻有很大的本领,先在小事情上施展一下)。~黄。~角。2 星名,二十八宿之:~斗(指牛宿和斗宿二星)。3 喻固执或骄傲:~气。4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