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土的拼音、解释、组词

下土的简介:

xià tǔ
1.大地。 2.四方;天下。 3.指人间。 4.偏远的地方。 5.低洼之地。《书.禹贡》:"厥土惟壤﹐下土坟垆。"孔传:"高者壤﹐下者垆。"一说﹐下等土地。孙星衍注引马融曰:"豫州地有三等﹐下者坟垆也。"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大地。《诗经.邶风.日月》:「日居月诸,照临下土。」唐.张乔〈试月中桂〉诗:「根非生下土,叶不坠秋风。」

2. 天下。《书经.舜典》:「帝厘下土,方设居方。」《楚辞.屈原.离骚》:「夫维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

3. 低地。《书经.禹贡》:「厥土惟壤,下土坟垆。」

4. 偏远地区。《汉书.卷七七.刘辅传》:「新从下土来,未知朝廷体。」《魏书.卷八七.节义传.朱长生传》:「我天子使,安肯拜下土诸侯?」

5. 入土,埋葬。《儒林外史》第二○回:「装殓了,家里又没处停,只得权厝在庙后,等你回来下土。」

下土》一词来源于中国古代文献,通常指的是“人间”、“大地”或“天下的某一部分”。在古代汉语中,它用来指除帝王所居之地以外的地方。有时也泛指四方之民、天下人。

详细解释:

  • 含义:这个词组中的“下土”,在古文和现代的某些语境中,可以理解为相对于朝廷或都城而言的广大地方,也就是民间、百姓生活的区域。
  • 出处与用法:《尚书·舜典》中有:“满招损,谦受益,若功之下土。”此句中的“下土”指的是广大的土地。这种说法在古代文献中较为常见。

造句:

  1. 唐代诗人陈子昂的诗句“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里的“地”也可理解为“下土”,指广阔的大地。
  2.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曾说:“上天有好生之德,下土有人治之道。”这句话中的“下土”强调了人间治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 《史记·货殖列传》中有言:“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此民之大患也!然下土之民,生息繁衍,不可小觑。”这句话中的“下土”意指广大民众。
  4. 清朝文学家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写道:“上古有大禹治水,下土始得安宁。”这里的“下土”指的是被治理后的大地,寓意着国家的稳定和百姓的安居乐业。
  5. 古代诗人杜甫有诗云:“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虽未直接使用“下土”,但整首诗中表达的情感可延伸至对国家、百姓的深切关怀。

通过这些造句,可以看到《下土》这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和文学作品中有着丰富的含义和广泛的运用。

分词解释

xià

1 位置在低处的,与“上”相对:~层。~款。2 等级低的:~级。~品。~乘(佛教用语,一般借指文学艺术的平庸境界或下品)。~里巴人(泛指通俗的普及的文学艺术,常与“阳春白雪”对举)。3 方面,方位:两~都同意。4 次序或时间在后的:~卷。~次。~限。5 由高处往低处,降落:~山。~车。~马。~达。6 使降落:~半旗。~棋。7 进入:~海。8 投送:~书。9 到规定时间结束日常工作或学习:~班。~课。10 谦辞:在~。~官。11 颁布:~令。12 攻克:攻~。13 卸掉:~货。把他的枪~了。14 用,投入精力:~工夫。15 退让:争执不~。16 做出判断:~结论。17 量词,指动作次数:打三~。18 用在名词后边(❶表示在里面,如“心~”、“言~”;❷表示当某个时节,如“节~”、“年~”)。19 用在动词后边(❶表示关系,如“教导~”、“培养~”;❷表示完成或结果,如“打~基础”;❸与“来”、“去”连用表示趋向或继续,如“走~去”、“停~来”)。20 少于:不~二百人。21 动物生产:鸡~蛋。

1 地面上的泥沙混合物:~壤。黄~。2 疆域:国~。领~。3 本地的,地方性的:故~。4 民间生产的(区别于“洋”):~方(民间流传的药方,亦称“偏方”)。5 不合潮流:~气。6 未熬制的鸦片:烟~。7 中国古代乐器八音之一。8 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青海省:~族。9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