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输的拼音、解释、组词

均输的简介:

jūn shū
1.汉武帝实行的一项经济措施。在大司农属下置均输令﹑丞,统一征收﹑买卖和运输货物。 2.北宋王安石新法之一。于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实行,授权主管六路财赋和茶﹑盐﹑矾﹑酒税的发运使,凡朝廷所需之货物,尽量在廉价处或近地收购,存储备用。 3.明末的苛税之一。 4.古代仓名。 5.古代算法。为"九数"之一。包括以田地的多少﹑人户的上下求赋税;以道路的远近﹑负载的轻重求脚费;以物价的高低不一求平均数等。

  • 修订版
  • AI解释

1. 职官名。汉武帝时于每郡所置均输官以流通货物。

2. 宋代王安石变法时所创的一种新法。为政府先制定每年物品的预算,由发运司采购物资,以节省不必要的运费。

3. 一种九章算术。

《均输》这一术语主要见于中国古代经济管理和财政领域,其含义较为复杂。在古代中国,特别是宋朝时期,“均输”是一项重要的财政政策和物资调度制度,旨在通过国家对市场进行调控以实现货物的公平分配与价格稳定。

详细解释

“均输”的核心思想是政府通过建立完善的官营商业网络来直接管理商品流通,以降低商贾的成本,并保障税收。其主要职能包括:

  1. 官仓经营:政府设立官仓,负责收购、储存和销售货物,既保证了市场的稳定供应,也有利于抑制投机行为。
  2. 物资运输与调度:通过建立高效的物流体系,确保各种重要物资能够从产地输送到需求地,降低流通成本。
  3. 价格调控:根据市场供需变化调整官仓的买卖节奏和数量,以平抑物价波动。

造句

  1. 宋朝时期,政府推行“均输”政策,不仅增强了中央财政的实力,还有效稳定了国内市场的商品价格。
  2. 根据朝廷的“均输”策略,各地官府积极组织物资运输与交换活动,以促进区域间的经济交流和发展。
  3. 通过实施“均输”,宋朝政府成功解决了粮食短缺问题,并维持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物价水平。
  4. 在“均输”的框架下,政府设立了多个市场监督机构,确保各项政策得到有效执行和落实。
  5. “均输”不仅是宋朝一项重要的财政改革措施,它还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上的经济管理模式和发展方向。

以上是对《均输》这一概念及其应用的解释与五个造句。希望这些信息对您有所帮助!

分词解释

jūn

1 平,匀,引申为调和:~衡。势~力敌。平~。2 皆,都,老少~安。3 中国汉代计量单位,一均等于二千五百石。4 古同“韵”,和谐的声音。5 〔~钟〕古代乐器。6 古同“钧”,造瓦器的转轮。

shū

1 从一个地方运送到另一个地方:运~。灌~。~出。~入。~血。~电。2 送给,捐献:~纳。捐~。~将(jiāng)。3 败,负:~赢。~理。~了两个球。4 堕坏,败坏:~平(使其败坏)。5 表示,吐露:~心(表示诚心)。~实。~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