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过其实的拼音、解释、组词

谈过其实的简介:

tán guò qí shí
犹言言过其实。原指言语浮夸,超过实际才能。后也指话说得过分,超过了实际情况。

  • 成语典
  • AI解释

1. 义参「言过其实」。见「言过其实」条。

2. 此处所列为「言过其实」之典源,提供参考。 #汉.应劭《风俗通义.卷二.正失》1>成帝曰:「其治天下,孰与孝宣皇帝?」向曰:「中宗之世,政教明,法令行,边境安,四夷亲,单于款塞,天下殷富,百姓康乐,其治过于太宗之时,亦以遭遇匈奴宾服,四夷和亲也。」上曰:「后世皆言文帝治天下几至太平,其德比周成王,此语何从生?」向对曰:「生于言事。文帝礼言事者,不伤其意,群臣无小大,至即便从容言,上止辇听之,其言可者称善,不可者喜笑而已。言事多褒之,后人见遗文,则以为然。世之毁誉,莫能得实,审形者少,随声者多,或至以无为有。……」向以为如此。及世间言文帝小生于军中,长大祭代东门外,使者求得之,因立为代王,征当即位,后期,日为之再中,集上书囊,以为前殿帷,常居明光宫听政,为薄太后持三年服,治天下,致升平,断狱三百人,粟一升一钱:凡此十余事,皆俗人所妄传,言过其实,及傅会2>,或以为前皆非是,如刘向言。 〔注解〕 (1) 典故或见于《三国志.卷三九.蜀书.董刘马陈董吕传.马良》。 (2) 傅会:牵强、附会。〔参考资料〕 《三国志.卷三九.蜀书.董刘马陈董吕传.马良》良弟谡,字幼常,以荆州从事随先主入蜀,除緜竹成都令、越嶲太守。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丞相诸葛亮深加器异。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

3. 此处所列为「言过其实」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东汉应劭所著的《风俗通义》中的〈正失〉篇,开头即点出此篇是为了纠正历史上善恶谬误所写,所以立篇名为〈正失〉。在孝文帝这段中,指出刘向认为世俗流传汉文帝的许多事迹,大多是些夸大,与事实不相符的穿凿附会之说。只因文帝非常礼遇来上谏的大臣,所以大臣们对文帝多有褒奖。例如:文中列举十数件关于文帝的善行,都有溢美、牵强附会之嫌。后人看到这些褒扬的文章,就以为全是事实。世上的非议与称赞,有很多是名实不符,但会去求证的人不多,随声附和的人倒是不少。应劭在此对刘向的看法表示赞同。后来「言过其实」被用来指言辞虚妄夸大,与事实不相符。

看来您可能是想表达的是“言过其实”这一成语,而不是“谈过其实”。我将为您详细解释“言过其实”的意思,并提供五个相关造句。

详细解释:

“言过其实”是中国古代汉语中的一个成语,意思是说话时所说的内容超过了实际的情况或事实。具体来说,“言”指的是言语、说辞;“过”是超过的意思;“实”则是指实际情况或真实情况。这个成语常用于批评那些夸大的话或者虚张声势的言论,暗示这种行为可能引起误解或是不切实际。

造句:

  1. 在报告中,他故意夸大了项目的效果,结果被同事们评价为言过其实。
  2. 她说话总是言过其实,大家都不太相信她说的话。
  3. 老板批评小王的提案过于空洞,言过其实,没有具体的实施细节。
  4. 这个计划听起来很美好,但实际上并没有实现的可能性,真可谓言过其实了。
  5. 小李平时说话总是言过其实,这次却能准确地描述事实,大家都感到意外。

请注意,“谈过其实”并不是一个标准的成语或常用语,如果您有其他词语需要解释或造句,请告诉我。

分词解释

tán

1 说,对话:~天。~心。~论。~话。~判。~吐。恳~。洽~。漫~。~笑风生。2 言论,听说的话:笑~。无稽之~。传为美~。3 姓。

guò,guo,guō

1 从这儿到那儿,从此时到彼时:~江。~账。~程。~渡。~从(交往)。经~。2 经过某种处理方法:~秤。~磅。~目。3 超出:~于。~度(dù)。~甚。~奖(谦辞)。~量(liàng)。~剩。~犹不及。4 重新回忆过去的事情:~电影。5 从头到尾重新审视:把这篇文章再~一~。6 次,回,遍:把文件看了好几~儿。7 错误:~错。记~。

qí,jī

1 第三人物代词,相当于“他(她)”、“他们(她们)”、“它(它们)”;“他(她)的”、“他们(她们)的”、“它(们)的”:各得~所。莫名~妙。三缄~口。独行~是。自食~果。2 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个”、“那些”:~他。~余。~次。文如~人。名副~实。言过~实。3 那里面的:~中。只知~一,不知~二。4 连词,相当于“如果”、“假使”:“~如是,熟能御之?”5 助词,表示揣测、反诘、命令、劝勉:“~如土石何?”6 词尾,在副词后:极~快乐。大概~。

shí

1 充满:~心。充~。虚~。2 符合客观情况,真,真诚:~话。~惠。~际(真实情况)。~践(实行;履行)。~体。~情。~施。~数。~事求是。名~相符。3 植物结的果:果~。开花结~。4 富足:殷~。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