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民的拼音、解释、组词

子民的简介:

zǐ mín
1.爱护人民;治民。 2.人民﹑百姓;治下的百姓。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百姓、人民。【例】基督徒自称是上帝的子民。

1. 照顾百姓。《史记.卷一一二.平津侯主父列传.主父偃》:「今中国无狗吠之惊,而外累于远方之备,靡敝国家,非所以子民也。」

2. 百姓、人民。如:「大宋子民」。《红楼梦》第一○四回:「我是管这里地方的,你们都是我的子民。」

词语《子民》在古代汉语中,指的是君主、父母等所辖下的人民或下属。现代语境下,“子民”一词较少单独使用,更多时候是出现在正式文件或是历史文化描述中,指被统治者或被管理者的人群。它通常带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色彩,并不常用。

详细解释

  • 历史渊源:在古代中国,尤其是封建社会时期,“子民”这一词汇常用于强调臣民对于君主的忠诚与尊敬,同时也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仁政”观念。
  • 情感内涵:“子民”一词中往往蕴含着一种从属关系和深厚的情感纽带,即人民对国家或统治者的依赖及敬畏之情。这种情感在古代文人笔下尤为常见。

造句

  1. 古代君主常常强调自己是天下的“子民之王”,致力于为百姓谋福利。
  2. 在这场历史剧的演出中,扮演一位国王的演员需要时刻展现出对“子民”的关怀与爱护。
  3. 某位学者在讨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时提到,“子民”这一称谓体现了君主对臣民的教化责任和期望。
  4. 一些研究者指出,在某些历史文献中,统治者使用“子民”一词主要是为了强调其作为领导者的权威地位。
  5. 文学作品中的描述往往通过描绘统治者与“子民”的互动来展现社会结构和人情世态。

以上句子体现了“子民”这一概念在不同语境下的运用方式。需要注意的是,“子民”一词现在较少出现在日常语言中,更常用于文学创作或历史分析等专业场合。

分词解释

1 古代指儿女,现专指儿子:~女。~孙。~嗣。~弟(后辈人,年轻人)。2 植物的果实、种子:菜~。瓜~儿。~实。3 动物的卵:鱼~。蚕~。4 幼小的,小的:~鸡。~畜。~城。5 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弹(dàn )。棋~儿。6 与“母”相对:~金(利息)。~母扣。~音(辅音)。7 对人的称呼:男~。妻~。士~(读书人)。舟~(船夫)。才~。8 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孔~。先秦诸~。9 地支的第一位,属鼠:~丑寅卯(喻有条不紊的层次或事物的条理)。10 用于计时:~时(夜十一点至一点)。~夜(深夜)。11 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爵。12 附加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后,具有名词性(读轻声):旗~。乱~。胖~。13 个别量词后缀(读轻声):敲了两下~门。14 姓。

mín

1 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人~。~主。~国。~法。公~(在一国内有国籍,享受法律上规定的公民权利并履行公民义务的人)。国~(具有国籍的人)。2 指人或人群:居~。~族。3 劳动大众的,非官方的:~间。~歌。~谚。~风。~情。4 某族的人:汉~。回~。5 从事不同职业的人:农~。渔~。6 非军事的:~品。~航。7 同“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