挟书律的拼音、解释、组词
挟书律的简介:
xié/jiā shū lǜ
1.秦始皇三十四年,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下令禁止儒生以古非今,颁布民间有私藏《诗》《书》和百家书籍者族诛的法令。
1.秦始皇三十四年,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下令禁止儒生以古非今,颁布民间有私藏《诗》《书》和百家书籍者族诛的法令。
- 修订版
- AI解释
1. 秦始皇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禁止儒生以古非今,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而私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的法令。《汉书.卷二.惠帝纪》:「三月甲子,皇帝冠,赦天下。省法令妨吏民者,除挟书律。」唐.颜师古.注:「张晏曰:『秦律敢有挟书者族。』」也作「挟书令」。
《挟书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项重要法令,它出自秦朝时期。这项法律的具体内容是禁止私人藏书和传播书籍,并且对携带书籍的行为进行了严厉惩罚。
详细解释
- 背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加强对人民思想的控制以及巩固中央集权,他下令焚毁除官方指定的一些典籍外的所有私家藏书。
- 内容:《挟书律》规定了对私自携带书籍的行为进行严厉惩罚,包括但不限于没收书籍、罚款甚至是死刑。这一法律的实施旨在消除对政府权威构成威胁的知识力量和思想资源。
- 影响:这项法令导致了大量的知识被销毁或遗失,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造句
- “秦始皇推行《挟书律》,不仅禁止私人藏书,还设置了严格的检查制度。”
- “由于《挟书律》的存在,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献因此而消失无踪。”
- “虽然《挟书律》的实施使知识传播受到限制,但它也激发了后世学者对古代文化的探索和研究兴趣。”
- “在那个时代,《挟书律》成为了言论自由的大敌,许多人为了保护自己的思想和著作而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 “尽管经历了《挟书律》的压制,中国的文化传统依然得以传承,这证明了知识的力量无法完全被束缚。”
以上句子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挟书律》的影响及其在历史中的地位。
分词解释
挟
xié,jiā
1 用胳膊夹着:~持。~山超海(喻不可能做到的事)。2 倚仗势力或抓住人的弱点强迫人服从:要(yāo )~。~制。~势(仗势)。3 心里怀着(怨恨等):~恨。~怨。~嫌。
书
shū
1 成本的著作:~籍。~刊。~稿。~香。~卷气(指在说话、作文、写字、画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读书人的风格)。~生气(指读书人脱离实际的习气)。2 信:~信。~札。~简。~函。3 文件:证~。说明~。4 写字或写的字:~法。~写。~桌。~案。~画。5 写文章:大~特~。罄竹难~。6 字体:草~。隶~。楷~。7 古书名,《尚书》的简称(亦称“书经”)。8 某些曲艺形式的通称:说~。听~。
律
lǜ
1 法则,规章:纪~。法~。定~。规~。清规戒~。~师。2 约束:~己。3 中国古代审定乐音高低的标准,把声音分为六律(阳律)和六品(阴律)。合称“十二律”:~吕(古代用竹管制成的校正乐律的器具,以管的长短来确定音的不同高度,从低音管算起,成奇数的六个管称“律”;成偶数的六个管称“吕”,后来“律吕”作为音律的统称)。4 旧诗的一种体裁:~诗。5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