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族的拼音、解释、组词
士族的简介:
shì zú
又称“世族”。东汉后期在地主阶级中逐渐形成的大姓豪族。在政治、经济各方面享有特权。士族势力在南北朝时最盛,至唐末消亡。
又称“世族”。东汉后期在地主阶级中逐渐形成的大姓豪族。在政治、经济各方面享有特权。士族势力在南北朝时最盛,至唐末消亡。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南北朝重门阀,缙绅之家,自成一特殊阶级,以别于庶民,称为「士族」。在政治、经济各方面皆享有特权。《晋书.卷八○.王羲之传》:「家世士族,而迈少恬静,不慕仕进。」《北史.卷三八.裴佗传》:「河东士族,京官不少,唯此家兄弟,全无乡音。」
《士族》的详细解释
"士族"是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一个特殊阶层,主要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到隋唐初期。这个词汇的含义相对复杂,它既涉及政治、经济,也涉及到文化和社会结构。
-
起源与背景: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门阀制度的发展,“士族”逐渐成为一种以家族为基础的社会等级体系。这一阶层的人们通常出自名门望族,拥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和深厚的儒家学识基础。
-
权利与地位:
- 政治上:士族家庭成员往往占据朝廷的重要职位,拥有参政议政权,以及参与国家重要决策的能力。
- 经济上:士族阶层通过世袭土地、垄断行业等方式保持财富和权势。这些家族通常拥有大量田产和庄园,从事农业或手工业等经济活动。
-
社会上:士族家庭的成员在社会礼仪和文化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并且能够获得较高的声誉和社会影响力。
-
特征:
- 世代延续性:一个“士族”家族往往可以经过数代人维持其贵族身份和社会地位。
- 声望与声名:具有高尚的文化修养和道德情操,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
-
门当户对观念强:在婚姻选择上重视血统纯正、文化素养高。
-
衰落:
-
随着隋朝建立后实施的科举制度,士族逐渐失去了垄断仕途的优势,其地位和影响力开始下降。到了唐代后期,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新的阶层(如商人)崛起,传统士族的地位进一步削弱。
-
文化影响:“士族”文化强调的是君子风范、道德修养和个人品行,这些价值观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造句
- 虽然现代社会早已废除门阀制度,“士族”的概念也不复存在,但人们依旧尊敬那些拥有深厚学识和高尚品德的知识分子。
- 在那个时代,成为“士族”成员意味着不仅可以享受政治上的特权,还能在经济上获得丰厚的回报。
- 尽管社会地位逐渐平等化,但在某些领域,“士族”的传统影响力仍然可见。
- 他家祖辈都是“士族”,因此他对古典文学和历史都有着独到的理解。
- 她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继承家族中作为“士族”应有的礼仪与风范。
分词解释
士
shì
1 古代统治阶级中次于卿大夫的一个阶层:~族。~大夫。2 旧时指读书人:~子。~民。学~。3 未婚的男子,泛指男子:~女。4 对人的美称:志~。烈~。女~。5 军衔的一级,在尉以下;亦泛指军人;上~。~兵。~卒。~气。6 称某些专业人员:医~。护~。7 姓。
族
zú
1 亲属,泛指同姓之亲:~规。~长。家~。2 指具有共同起源和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种~。3 指在历史上形成的人群的稳定共同体,他们有共同的语言、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心理素质:民~。4 聚居而有血统关系的人群的统称:宗~。氏~。部~。5 事物有共同属性的一大类:芳香~。6 封建时代的一种残酷刑罚,一人有罪,把全家或包括母亲、妻家的人都杀死:~灭。7 聚合,集中:云气不待~而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