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徒布衣的拼音、解释、组词

丹徒布衣的简介:

dān tú bù yī/yì
1.借指平民。晋诸葛长民,有武功,历官显要。曾督青扬二州诸军事,领青州刺史,又领晋陵太守,镇丹徒。长民骄纵贪侈,不恤政事,所在残虐,为百姓所苦。常惧刘裕绳之以法,乃叹曰:"贫贱常思富贵,富贵必履机危。今日欲为丹徒布衣,岂可得也!"后果为刘裕所杀。见《晋书.诸葛长民传》。 2.指南朝宋刘穆之。穆之东莞莒(今山东莒县)人,世居京口(丹徒),少时家贫,常就岳家乞食。一日食饱求槟榔,其妻兄弟戏之曰:"槟榔消食,君乃常饥,何忽须此?"及穆之为丹阳尹,召妻兄弟饮,至醉饱,令厨人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晋代人诸葛长民,具有武功,历任显要的官。后来被刘裕疑忌,要杀他,诸葛长民感叹的说:「贫贱时候想要富贵,富贵时候必有危机。现在想变为平民,却不能了。」见《晋书.卷八五.诸葛长民传》。后比喻识破官场诡危而欲恢复平民身分的人。宋.陆游〈夜从父老饮酒村店作〉诗:「丹徒布衣有筹略,渔阳突骑莫枝梧。」

词语“丹徒布衣”其实并不是一个常用的成语或典故,它的构成部分可以进行如下解释:

  1. 丹徒:古代地名,位于现在的江苏省镇江市。它在历史上曾是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
  2. 布衣:中国古代对平民百姓的一种称呼。古时贵族穿的是丝织品制作的衣物,而平民穿的是棉麻等布料制成的衣服。

将这两个词结合起来,“丹徒布衣”可能特指来自丹徒地区的普通百姓或者强调其出身寒微的知识分子、文人学者。

造句

  1. 虽然他自小就是丹徒布衣,但他凭借着勤奋和才华最终考上了京师大学堂。
  2. 丹徒布衣张三在文学上颇有建树,他的作品被广泛传颂。
  3. 这位丹徒布衣,在困境中从未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4. 作为一位丹徒布衣出身的科学家,他对于家乡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5. 尽管身份卑微,但许多丹徒布衣在历史上以其智慧和勇气为世人所敬仰。

请注意,“丹徒布衣”这个组合词并非标准术语或固定表达,在实际应用中需确保语境明确其含义。如果需要更确切的用法或引用,请考虑具体背景或是相关的历史文献。

分词解释

dān

1 红色:~砂(朱砂)。~桂(观赏植物,花为橘红色)。~心碧血(赤诚的忠心,珍贵的热血)。~青。2 依成方制成的颗粒状或粉末状的中药:丸散膏~。3 姓。

1 步行:~步。~涉。2 空:~手。3 白白地:~然。~劳无益。4 只;仅仅:家~四壁。5 从事学习的人:~弟。~工。学~。师~。6 同一派系或信仰同一宗教的人:信~。教~。党~。7 人(多指坏人):匪~。暴~。赌~。叛~。8 剥夺犯人自由的刑法:~刑。

1 棉、麻及棉型化学短纤维经纺纱后的织成物:~匹。~帛。~衣。2 古代的一种钱币。3 宣告,对众陈述:宣~。发~。~告。开诚~公(推诚相见,坦白无私)。4 分散到各处:散~。遍~。星罗棋~。5 流传,散播:~道。~施。6 做出安排:~置。~景。~局。7 姓。

1 人穿在身上用以蔽体的东西:~服。~着(zhuó)。~冠。~架。~锦还(huān)乡。2 披或包在物体外面的东西:炮~。糖~。肠~。3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