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液的拼音、解释、组词

太液的简介:

tài yè
1.古池名。汉太液池﹐在陕西省长安县西。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开凿﹐周回十顷。池中筑渐台﹐高二十馀丈;又起三山﹐以象瀛洲﹑蓬莱﹑方丈三神山﹐刻金石为鱼龙奇禽异兽之属。 2.古池名。唐太液池﹐在大明宫中含凉殿后﹐中有太液亭。 3.古池名。元﹑明﹑清太液池即今北京故宫西华门外的北海﹑中海﹑南海三海。元时名西华潭。清称太液池。南北四里﹐东西二百馀步﹐池上跨长桥﹐旧有石牌坊﹐东西对峙﹐东曰玉蝀﹐西曰金鳌。桥北称北海﹐桥南称中海﹐其中瀛台以南称南海。上源自玉泉山合西北诸水﹐由地安门水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太液池。汉、唐、元、明、清均有太液池。唐.白居易〈长恨歌〉:「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宋.无名氏《梅妃传》:「忆昔太液清波,水光荡浮,笙歌赏燕,陪从宸旒。」

词语《太液》,在古代中国典籍中,通常指的是皇家园林中的一个湖泊或者水池。太液池原是汉代长安未央宫内的著名水景,后世许多宫殿、园林都有模仿其设计建造类似的水体,因此“太液”也常被用来泛指大型的、具有皇家特色的水景。

详细解释

  • 历史背景太液池最早见于《史记·孝武本纪》中,据记载,汉武帝为了满足宫苑内的娱乐需求,在未央宫内开辟了这一湖泊。它不仅是皇家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象征着帝王权力的浩瀚无垠。
  • 文化意义:“太液”二字,取自《诗经·大雅·文王之什》中的“乃生大子,名曰太康”,后来引申为描述某种规模宏大、景象壮丽的事物。

造句

  1. 古代皇家园林中常有模仿太液池设计的水景,成为游人赏心悦目的佳处。
  2. 在文人的笔下,“太液”一词不仅描绘了皇家园林中的美景,还寄托了对理想的追求和向往。
  3. 这座新建成的公园,其中的人工湖被命名为“太液”,既传承了古代文化精髓,也增添了新的风景魅力。
  4. 月光下的太液池波光粼粼,倒映着四周的宫殿灯火辉煌,构成了一幅令人陶醉的画面。
  5. 太液池不仅是皇家园林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成就的见证。

通过这些造句,可以更直观地理解“太液”一词在古代文学和现代语境中的运用及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分词解释

tài

1 过于:~长。2 极端,最:~甚。~平。3 高,大:~空。~学。4 很:不~好。5 身分最高或辈分更高的:~老伯。~夫人(旧时尊称别人的母亲)。

1 能流动、有一定体积而没有一定形状的物质:~体。~汁。~晶。~态。血~。精~。溶~。津~。2 澄清:“凡为弓,冬析干而春~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