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帖的拼音、解释、组词

拜帖的简介:

bài tiě
1.拜访别人时所用的名帖。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旧时访问人时所用的名片。明.张萱《疑耀.卷四.拜帖不古》:「古人书启往来,及姓名相通,皆以木竹为之,所谓刺也。至宋时,王荆公居半山寺,每以金漆木版写经书名目,往寺僧处借经,时人遂以金漆版代书帖。已而恐有宣泄,又作两版相合,以片纸封其际,久之,其制渐精。……今之拜帖用纸,盖起于熙宁也。」

《拜帖》,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但在古代文化中则有着特定的意义。在古代中国,“拜帖”是文人间交际的一种礼节性文书,主要用于拜访时所携带的一种名片或信函,其中会注明来访者的姓名、身份以及此次拜访的目的等信息,以示对被拜访人的尊敬和重视。

拜帖主要分为两种类型: 1. 官场的拜帖:在古代,官员之间交往频繁,常有相互拜访的情况。这时就会使用拜帖来通知对方自己要来访,有时也会附带礼物。 2. 私人拜帖:用于普通人家之间的友好往来、贺寿、结婚等场合。

造句:

  1. 明代文人张岱在《陶庵梦忆》中提到:“每至节庆佳日,官员之间互相拜访,往往携带精美拜帖。”
  2. 老舍的小说《四世同堂》里有这样一句话:“李二爷一早带着儿子去给刘家送拜帖,希望两家人能继续维持良好关系。”
  3. 在中国古代,士大夫们在重要节日或庆典上常常互相赠送拜帖,以表达祝福和友谊。
  4. 这位文人学士每年都会准备精美的拜帖,在元宵节前后遍访同僚,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感情。
  5. 拜帖不仅是人际交往的一种方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在古代中国社会,它象征着尊敬与礼仪。

需要注意的是,“拜帖”一词如今多用于文学或历史背景的描写中,并非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词汇。但在理解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生活和交际习惯时,了解“拜帖”的概念是有帮助的。

分词解释

bài

1 表示敬意的礼节:~手(古代男子跪拜礼的一种)。~忏。礼~。回~。2 恭敬地:~托。~谢。~读。~别。~谒(❶拜见;❷瞻仰陵墓、碑碣)。3 行礼祝贺:~年。~寿。4 用一定的礼节授与某种名义或职位,或结成某种关系:~将(jiàng)。~相(xiàng )。~师。~把子。5 姓。

tiè,tiě,tiē

1 学习写字时摹仿的样本:碑~。字~。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