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鹘文的拼音、解释、组词
回鹘文的简介:
huí gǔ/hú wén
以利文字母为基础创制的突厥语拼音文字。后为回鹘使用,故名。从唐代至明代,主要流行于今吐鲁番盆地和中亚楚河流域。因年代和字体差异,字母数有十九至三十二个不等。书写也有变化。近代发现了回鹘文的宗教经典、碑刻、契约等。蒙古文、满文字母都由该字母演变而来。
以利文字母为基础创制的突厥语拼音文字。后为回鹘使用,故名。从唐代至明代,主要流行于今吐鲁番盆地和中亚楚河流域。因年代和字体差异,字母数有十九至三十二个不等。书写也有变化。近代发现了回鹘文的宗教经典、碑刻、契约等。蒙古文、满文字母都由该字母演变而来。
- 修订版
- AI解释
1. 记录古土耳其语的文字。为古代维吾尔人参考粟特文字所创。属拼音文字,有十九至二十三个字母。原来由右至左横写,后改自上而下直写。西元八至十五世纪在中亚吐鲁番盆地与楚河流域流行。为蒙古文的前身。也称为「畏兀字」。
《回鹘文》,指的是古代由回纥人(又称回鹘)使用的文字系统。这种书写符号是基于粟特字母发展而来的,主要在公元8至13世纪间广泛用于撰写文献、经文以及官方文件等。
详细解释:
- 起源与发展:回鹘文起源于古代中亚地区,最初是在7世纪由回纥人创造并使用。随着历史的演变,这种文字系统被广泛应用于喀喇汗王朝和高昌回鹘王国等地。
- 结构特点:它是一种表意与表音相结合的文字体系。回鹘文由多个字符组成,每个字符可以表示一个或多个音节,或者单独代表词汇的一部分含义。
- 书写材料:历史上多用刻写在石头、木板或是织物上的方式保存这种文字;现代则更多以研究和教育为目的进行印刷和电子呈现。
造句:
- 学习回鹘文是一项挑战,因为它不仅需要掌握其复杂的字符结构,还得理解背后的文化背景。
- 研究学者们正在努力复原那些记录在古老羊皮纸上的回鹘文文献,希望能从中获取更多关于当时社会的信息。
- 回鹘文的发现对于了解中世纪丝绸之路沿线的历史文化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 在古代高昌故址中发掘出的一块碑文中记录着大量的回鹘文,这对研究该地区历史提供了重要线索。
- 通过现代科技的帮助,我们可以在线浏览并学习这些珍贵的回鹘文书迹。
以上是对“回鹘文”的解释及五个相关的造句。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分词解释
回
huí
1 还,走向原来的地方:~家。2 掉转:~首(回头看)。~顾。~眸。~暧。妙手~春。3 曲折,环绕,旋转:~旋。~肠。~廊(曲折回环的走廊)。4 答复,答报:~信。~话。~绝。5 量词,指事件的次数:两~事。6 说书的一个段落,章回小说的一章:且听下~分解。7 中国少数民族,分布于中国大部分地区:~族。~教(中国称伊斯兰教)。8 姓。
文
wén
1 事物错综所造成的纹理或形象:灿若~锦。2 刺画花纹:~身。3 记录语言的符号:~字。~盲。以~害辞。4 用文字记下来以及与之有关的:~凭。~艺。~体。~典。~苑。~献(指有历史价值和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采( ① 文辞、文艺方面的才华; ② 错杂艳丽的色彩)。5 人类劳动成果的总结:~化。~物。6 自然界的某些现象:天~。水~。7 旧时指礼节仪式:虚~。繁~缛节(过多的礼节仪式)。8 文华辞采,与“质”、“情”相对:~质彬彬。9 温和:~火。~静。~雅。10 指非军事的:~职。~治武功(指礼乐教化和军事功绩)。11 指以古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言。~白间杂。12 专指社会科学:~科。13 掩饰:~过饰非。14 量词,指旧时小铜钱:一~不名。15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