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韵的拼音、解释、组词

通韵的简介:

tōng/tòng yùn
亦作“通韻”。1.谓音乐声韵通和。2.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部可以相通,或其中一部分相通。作诗时可以互押。如“平水韵”中“东”、“冬”可以相通,“支”、“微”亦可相通等。古体诗通韵较为宽广,近体诗则受严格的限制。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可以相通互用,或其中一部分相通。如「平水韵」对于「广韵」,「冬」、「钟」可以相通互用,「支」、「脂」、「之」也可相通互用等。古体诗通韵较为宽松,近体诗则较严格。

通韵》并不是一个标准的中文词汇或成语,它可能是对“通韵”一词的误写或者特定领域中使用的一个术语。在传统的汉语诗词创作中,“通韵”通常指的是在一首诗中,平声和仄声可以通用为同一韵脚的情况。

详细解释

  • 通韵:在传统诗歌创作中指的一首诗中的平声字与仄声字可以互相押韵的一种用韵方式。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平仄”是根据汉字的声调来划分的,不同的声调有着不同的发音特点和情感色彩。通常,在传统的五言或七言律绝诗中,要求每句最后一个字遵循固定的平仄模式,即所谓的“平起平收”或“仄起仄收”。但在某些情况下,为了诗句的流畅和意境表达需要,会允许使用同韵母的不同声调字来押韵。

造句

  1. 这首诗采用了通韵的方式,使整首作品既有节奏感又富有变化。
  2. 虽然这首诗采用了通韵的方式,但作者通过巧妙的词语搭配使得韵脚既统一又多样化。
  3. 在创作五言律诗时,他大胆地尝试了通韵的方法,最终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4. 为了更好地表达情感,他在诗歌中使用了通韵,使得整首作品在声调上更加和谐统一。
  5. 这种通韵的写作方式虽然在传统诗词中较为少见,但却为诗人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空间和可能性。

分词解释

tōng

1 没有阻碍,可以穿过,能够达到:~风。~天。~气。~宵。~行。~过。~衢。贯~。四~八达。曲径~幽。2 懂得,彻底明了:~晓。~彻。~今博古。~情达理。3 传达:~令。~讯。~报。~告。~知。~缉。~谍。4 往来交接:~敌。~商。~邮。~融。~假(jiǎ)(汉字的通用和假借)。串~。沟~。5 普遍、全:~才(指知识广博,具有多种才能的人)。~论。~体。~身。~读。~常。~病。~盘。普~。6 男女不正当的性行为:~奸。私~。

yùn

1 汉语字音中的元音或元音加收尾音,即声母以外的部分,或声母和介音以外的部分,称“韵母”。如“娘”niáng的韵母是iang,其中i是韵头,a是韵腹,ng是韵尾。~文(有韵律节奏的文学体裁,亦指用这种体裁写成的文章,包括诗、词、歌、赋等。区别于“散文”)。押~。~腹(韵母中主要元音)。~脚(韵文句末押韵的字)。~律(诗词中的平仄格式和押韵的规则)。2 和谐而有节奏的:~白。琴~悠扬。3 风度,风致,情趣,意味:风~。气~。~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