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名的拼音、解释、组词
寄名的简介:
jì míng
旧俗叫幼童认僧尼为师或认他人为义父母,以求长寿,叫做寄名。
旧俗叫幼童认僧尼为师或认他人为义父母,以求长寿,叫做寄名。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一种旧时的习惯。父母为求小孩顺利成长,而将其托名在菩萨或尼姑、道士处做干儿子或干女儿,称为「寄名」。《红楼梦》第二五回:「过了一日,就有宝玉寄名的干娘马道婆进荣国府来请安。」也称为「寄籍」。
2. 挂名,列其名而不负实责。《明史.卷二○六.程启充传》:「身不出门闾,而名隶行伍,是谓寄名。」
《寄名》一词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用,它的含义比较特殊。根据字面和传统习俗的理解,“寄名”通常指的是将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的姓名寄于有亲缘或尊长关系之人的名字下,以求得保护、庇护或者某种名义上的家族成员身份。这种习俗在旧时中国较为流行,尤其体现在一些民间信仰、宗教仪式中,或是为了得到某些特定资源和机会。
详细解释
- 文化背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寄名”是一种传统习俗,常见于民间信仰和宗族社会结构之中。
- 具体含义:一个人可以将自己“寄名”给某个家族成员或有地位的人,以获得其庇护、保护或者某种名义上的身份。这种做法不仅限于个人,有时也会用于家庭甚至整个家族。
- 目的与意义:“寄名”的目的多种多样,如为了祈求平安健康、学业进步或是事业成功等。
造句
- 小明父母考虑到家中并无男孩承继家业,于是将小明“寄名”于远房的叔公之下。
- 村里的老人们习惯为新出生的小孩进行“寄名”仪式,以求得神灵的保佑。
- 那个孩子的名字是在他舅舅的帮助下“寄名”的,现在他也被视为这个家族的一员。
- 在那个年代,“寄名”是一种获取社会资源和个人保护的重要方式之一。
- 尽管现代社会中这种做法已经不多见了,但在一些传统家庭里依然可以见到“寄名”的身影。
请注意,这些造句仅为了展示“寄名”的使用情景,并不代表该词在现代汉语中的广泛运用。
分词解释
寄
jì
1 托付:~托。~存。~情。~怀。~意。2 依靠,依附:~居。~食。~生虫。3 托人传送,特指由邮局传递:~信。~钱。4 认的亲属:~父。~母。~子。
名
míng
1 人或事物的称谓:~字。~氏。~姓。~义。~分(fèn )。~堂。~落孙山。~存实亡。2 起名字:“秦氏有好女,自~为罗敷”。3 做某事时用来作依据的称号:这些人以“办学”为~,行骗钱之实。4 叫出,说出:不可~状。5 声誉:~誉。~声。~优(a.出名的,优良的;b.名伶)。~噪一时。~过其实。6 有声誉的,大家都知道的:~人。~士。~师。~将(jiàng )。~医。~著。~流。~言。~胜。~剧。7 占有:不~一文。8 量词,用于人:三~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