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同寒蝉的拼音、解释、组词

自同寒蝉的简介:

zì tóng hán chán
寒蝉:冬天的蝉。自己同寒天的蝉一样不鸣。比喻缄默不语。

  • 成语典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义参「噤若寒蝉」。见「噤若寒蝉」条。

2. 此处所列为「噤若寒蝉」之典源,提供参考。 《后汉书.卷六七.党锢列传.杜密》后密去官还家,每谒守令,多所陈托。同郡刘胜,亦自蜀郡告归乡里,闭门埽轨,无所干及。太守王昱谓密1>曰:「刘季陵2>清高士,公卿多举之者。」密知昱激3>己,对曰:「刘胜位为大夫,见礼上宾,而知善不荐,闻恶无言,隐情惜己4>,自同寒蝉,此罪人也。今志义力行之贤而密达之,违道失节之士而密纠之,使明府赏刑得中,令问休扬,不亦万分之一乎?」昱惭服,待之弥厚。 〔注解〕 (1) 密:杜密,字周甫,东汉颍川人,生卒年不详。官至北海相,后去官还家。桓帝时拜尚书令,转太仆,以党事免。后复为太仆,坐党事被责问,自杀。 (2) 刘季陵:即刘胜,东汉人,生卒年不详。 (3) 激:激励。 (4) 隐情惜己:隐瞒实情,以保全自身。

3. 此处所列为「噤若寒蝉」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寒冷季节时,听不到蝉叫声,所以古人用「寒蝉」来比喻不说话。据《后汉书.卷六七.党锢列传.杜密》载,东汉时杜密是一个正直敢言的人,他为官清正,执法严明。杜密去官回乡后,对政事仍十分关心,常向太守推举贤人,揭露恶行。当时有位与杜密同乡的高官刘胜,也辞官还乡。刘胜为人明哲保身,不问政事。有一天,太守王昱对杜密称赞刘胜是个不过问时政的清高之士。杜密知道太守是嫌他爱管闲事,激励他向刘胜学习,就说:「刘胜曾任大夫,现在退休了,每天仍接见不少重要人士,理当多关心政事。可是他知道有贤能的人,却不往上举荐;知道不好的事,也不肯向上通报。为了保全自己,像寒蝉似的不声不响,这是国家的大罪人啊!而我见到有志于正义、尽力行善的贤者就向您推荐,见到违背正道、丧失节操的人就向您纠举,使您赏罚得宜,英名远扬,报知遇于万一,实在不是我想多事啊!」太守听了杜密的话,对杜密又敬佩又惭愧,就待杜密更好了。后来「噤若寒蝉」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不敢说话。

1. 自比寒天的蝉而不作声。比喻沉默不语。《后汉书.卷六七.党锢传.杜密传》:「刘胜位为大夫,见礼上宾,而知善不荐,闻恶无言,隐情惜己,自同寒蝉,此罪人也。」

实际上,“自同寒蝉”并不是一个常见的成语或习语,可能是您记错了名称或者有其他表述方式。不过,考虑到“寒蝉”的意思及其在文言文中常被使用的意境,我猜测您可能是指与“噤若寒蝉”相近的说法。“噤若寒蝉”是一个较为常用的成语,用来形容不敢说话,就像寒冷的天里噤声的蝉一样。

成语解释

  • 噤(jìn):闭住口,指不说话。
  • :好像。
  • 寒蝉:秋天寒风中的蝉。在古代文人笔下,秋蝉通常象征着凄凉或衰败。

成语“噤若寒蝉”形象地描绘了人在特定情境下的极度沉默状态,通常是因为恐惧、紧张或其他原因导致不敢发声。

造句

  1. 在审讯过程中,嫌疑人始终噤若寒蝉,拒绝回答任何问题。
  2. 公司内部的批评机制不健全,员工们往往噤若寒蝉,担心说出真相会招致报复。
  3. 当领导突然出现在办公室时,大家顿时噤若寒蝉,都不敢大声说话。
  4. 他深知自己犯了错误,但又害怕受到责罚,在老师面前总是噤若寒蝉的。
  5. 这种情况下,员工们往往噤若寒蝉,因为没有人愿意第一个提出问题或意见。

请注意,“自同寒蝉”并不是一个成语,上述解释和造句基于“噤若寒蝉”的意义进行构建。希望这些信息对您有所帮助!

分词解释

1 本人,己身:~己。~家。~身。~白。~满。~诩。~馁。~重(zhòng )。~尊。~谦。~觉(jué )。~疚。~学。~圆其说。~惭形秽。~强不息。2 从,由:~从。~古以来。3 当然:~然。~不待言。~生~灭。放任~流。4 假如:~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

tóng,tòng

1 一样,没有差异;相~。~一(a.一致,统一;b.共同的一个或一种)。~侪(同辈)。~庚(同岁)。~年。~胞。~人(a.在同一单位工作的人;b.同行业的人)。~仁(同人)。~仇敌忾。~工异曲。~室操戈。情~手足。2 共,在一起(从事):共~。~学。~步。殊途~归。~舟共济。3 和,跟:~流合污。4 姓。

hán

1 冷,与“暑”相对:~冬。~色。~衣。~冽。~带。~战。~噤。~食(节名,在清明前一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不生火做饭,也有的地区把清明当作“寒食”)。~喧。~来暑往。唇亡齿~。2 害怕:~心。3 穷困,有时用作谦辞:~门。~伧。~舍。~窗(喻艰苦的学习环境)。~酸。~士(旧指贫穷的读书人)。

chán

1 昆虫,种类很多,雄的腹面有发声器,叫的声音很大:~联。~蜕。~韵(蝉鸣)。寒~。金~脱壳。2 古代的一种薄绸,薄如蝉翼:~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