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成大错的拼音、解释、组词

铸成大错的简介:

zhù chéng dà cuò
铸:铸造,把金属熔化后倒入模具内制成器物;错:错误。指造成严重的错误。

  • 成语典
  • 修订版
  • AI解释

1. 错,锉刀,即「鑢」。磋治骨角铜铁的工具。「铸成大错」指以铁铸出大的锉刀。以「错」亦有「错误」之意,因而双关比喻造成重大的错误。#典出《资治通鉴.卷二六五.唐纪八一.昭宣帝天祐三年》。

2. #《资治通鉴.卷二六五.唐纪八一.昭宣帝天祐三年》1>初,田承嗣镇魏博,选募六州骁勇之士五千人为牙军,厚其给赐以自卫,为腹心;自是父子相继,亲党胶固,岁久益骄横;小不如意,辄族旧帅而易之,自史宪诚以来皆立于其手。天雄节度使罗绍威心恶之,力不能制。朱全忠之围凤翔也,绍威遣军将杨利言密以情告全忠,欲借其兵以诛之。……秋,七月,朱全忠克相州。时魏之乱兵散据贝、博、澶、相、卫州,全忠分命诸将攻讨,至是悉平之,引兵南还。全忠2>留魏3>半岁4>,罗绍威5>供亿,所杀牛羊豕近七十万,资粮称是,所赂遗6>又近百万;比去,蓄积为之一空。绍威虽去其逼7>,而魏兵自是衰弱。绍威悔之,谓人曰:「合六州四十三县铁,不能为此错8>也!」 〔注解〕 (1) 典故或见于宋.苏轼〈赠钱道人〉诗。 (2) 全忠:朱全忠(西元851∼912),本名温,五代梁砀山人。初从黄巢为盗,降唐后赐名全忠,官至宣武节度使。篡唐称帝,国号梁。后为其子朱友珪所杀,庙号太祖。 (3) 魏:魏博,唐朝河北三镇之一,位于今河北省大名县东北,领有六州四十三县。 (4) 半岁:半年。 (5) 罗绍威:五代时魏州贵乡人,生卒年不详,字端己。罗弘信之子。唐末跟随朱温,后梁开平年间拜太师兼中书令。谥贞壮。 (6) 赂遗:贿赂的财物。遗,音ㄨㄟˋ。 (7) 逼:威胁,指田承嗣父子所率领的牙军。 (8) 错:鑢、锉刀。也假借为错误之意。〔参考资料〕 宋.苏轼〈赠钱道人〉诗(据《苏东坡全集.前集.卷一四》引)书生苦信书,世事仍臆度。不量力所负,轻出千钧诺。当时一快意,事过有余作。不知几州铁,铸此一大错。我生涉忧患,常恐长罪恶。静观殊可喜,脚浅犹容却。而况钱夫子,万初事不作。相逢更何言,无病亦无药。另可参考: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一四》

3. 唐末魏博节度使田承嗣拥兵自重,招募骁勇壮丁五千人,组成牙军(有如自卫队),父子相继,称雄割据,骄横难制。后魏博改为天雄,由罗绍威接任节度使,对于牙军的跋扈蛮横十分恨恶,却无力铲除。朱全忠时任宣武节度使,因讨伐黄巢有功,封为梁王,即后来的后梁太祖朱温。罗绍威引朱全忠的军队讨伐牙军,虽然大获全胜,但朱全忠却驻守在魏博,没有撤走。罗绍威被迫必须负担他们庞大的军需物资,朱全忠又时常要求贿赂,不到半年的时间,魏博府库为之一空。罗绍威后悔不已,感叹地说道︰「合六州四十三县铁,不能为此错也!」错,锉刀之意,就字面解之,本指聚合六州四十三县的铁,也不能铸成如此大的锉刀,但因「错」也有「错误」之意,乃隐含合六州四十三县的资源,也无法满足朱全忠的需索,也等于说求助于朱全忠,实为大错误。可谓一语双关,道尽无限悔意。后来这两句话被浓缩成「铸成大错」,用来比喻造成重大的错误。

1. 唐朝罗绍威任节度使时,请朱全忠为其消灭骄横的牙军。事成,朱全忠仍不撤离,并向罗绍威要求给养,致使其府库一空、兵力衰竭。罗绍威后悔莫及,乃感慨道:「合六州四十三县铁,不能为此错也。」错,锉刀,双关语指错误。典出《资治通鉴.卷二六五.唐纪八十一.昭宣帝天祐三年》。后用以比喻造成重大而无法挽回的错误。如:「为偿赌债,他竟做出绑票勒索的勾当,铸成大错!」

词语解释

铸成大错(zhù chéng dà cuò):

  1. 释义: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因为疏忽或错误的行为而造成了严重的后果”。“铸”在这里是铸造、形成的含义,比喻行为已经形成,不可挽回;“大错”指的是严重、重大的错误。
  2. 用法:通常用来形容人因一时的不慎或者错误决定,导致了严重的负面结果。它侧重于强调行为的结果的严重性以及行为本身的不可逆性。
  3. 感情色彩:带有明显的批评和遗憾的情感色彩。

造句

  1. 如果我们不及时采取措施,可能会铸成大错,让整个项目面临失败的风险。
  2. 在做出投资决策前一定要反复考量,以免铸成大错,后悔莫及。
  3. 王经理在工作中过于自信,结果因为一个疏忽铸成了大错,损失了公司大量资金。
  4. 这个项目的延迟已经对我们的业务产生了严重影响,我们不得不承认曾经铸成了一次重大错误。
  5. 因为没有充分了解市场需求,这次市场推广活动失败了,大家认为这是团队铸成的一次大错。

这些句子可以帮助更好地理解“铸成大错”一词的用法和含义。它适用于描述因决策失误或行为不当导致严重后果的情况。

分词解释

zhù

1 把金属熔化后倒在模子里制成器物:~铁。~造。~件。熔~。~币。

chéng

1 做好,做完:~功。完~。~就。~事。~交。~立。~婚。~仁(儒家主张的成就仁德)。~人之美。玉~其事。2 事物发展到一定的形态或状况:~形。~性。~人。自学~才。蔚然~风。3 变为:长~。变~。4 可以,能行:~,就这么办。5 称赞人能力强:他办事麻利,真~。6 够,达到一定数量:~年累(lěi )月。7 已定的,定形的:~规。~俗。~见。~例。~竹在胸。8 十分之一:增产三~。9 平定,讲和:“会于稷,以~宋乱”。10 姓。

dà,dài,tài

1 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与“小”相对:~厅。~政。~气候。夜郎自~。~腹便便。2 指大小的对比:这间房有那间两个~。3 规模广,程度深,性质重要:~局。~众。4 用于“不”后,表示程度浅或次数少:不~高兴。5 年长,排行第一:老~。6 敬辞:~作。~名。~手笔。7 时间更远:~前年。8 〔~夫〕古代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9 超过事物一半,不很详细,不很准确:~概。~凡。

cuò

1 不正确,与实际不符:差~。过~。~讹。~谬。~觉。~怪。不~。~爱。将~就~。2 交叉着:交~。~乱。~杂。~综(纵横交叉)。~动。~落(交错纷杂)。盘根~节。3 叉开:~开。~车。~过机会。4 用来打磨玉石的石头:它山之石,可以为~。5 打磨玉石:攻~。6 镀金、银,涂饰:~金。~银。~彩镂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