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曲的拼音、解释、组词
塞上曲的简介:
sāi/sài/sè shàng/shǎng qū/qǔ
1.新乐府辞。由汉横吹曲辞演化而来。见《乐府诗集.横吹曲辞.出塞》。 2.琵琶套曲。清末李芳园根据华秋苹《琵琶谱》中的五首小曲《思春》﹑《昭君怨》﹑《泣颜回》﹑《傍妆台》﹑《诉怨》,加以发展组合而成。标题改为《宫苑思春》﹑《昭君怨》﹑《湘妃滴泪》﹑《妆台秋思》﹑《思汉》,总名之为《塞上曲》,并托称王昭君所作。见《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
1.新乐府辞。由汉横吹曲辞演化而来。见《乐府诗集.横吹曲辞.出塞》。 2.琵琶套曲。清末李芳园根据华秋苹《琵琶谱》中的五首小曲《思春》﹑《昭君怨》﹑《泣颜回》﹑《傍妆台》﹑《诉怨》,加以发展组合而成。标题改为《宫苑思春》﹑《昭君怨》﹑《湘妃滴泪》﹑《妆台秋思》﹑《思汉》,总名之为《塞上曲》,并托称王昭君所作。见《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一种古代的军歌。主要描写士兵在边疆行军作战和扎营的情形,或思乡之情。
2. 乐曲名。是一首琵琶传统大套文曲。最早见于李芳园根据华秋苹《琵琶谱》中的五首独立小曲〈思春〉、〈昭君怨〉、〈泣颜回〉、〈傍妆台〉、〈诉怨〉等,综合而成一曲,起名《塞上曲》。曲调婉转细腻,以左手推、拉、揉、吟等技法,来描绘痛苦和哀怨的情绪。
《塞上曲》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特定题材或形式,主要描写了边塞风光、士兵生活和战争情景等内容。这种曲子多见于唐代及之后的诗词创作中,反映了作者对于边疆生活的感受与思考。在具体的诗歌作品中,“塞上曲”通常指的是描绘边塞地区独特自然景象以及描述边疆将士精神风貌的作品。
下面为您解释《塞上曲》这个词语,并提供五个造句示例:
详细解释
- 主题:《塞上曲》主要围绕边塞地区的场景展开,描绘边防战士的生活、战争的残酷与豪情壮志。
- 特点:语言风格往往雄浑悲壮,情感真挚。通过自然景观的描写来衬托出人物的精神风貌和内心世界。
- 历史背景:唐宋时期,随着国家边疆防御任务的加重,《塞上曲》成为文人创作的重要题材之一。
造句示例
- 塞上孤烟直,黄河落日圆。战士们的身影在大漠中显得格外渺小而坚毅。
- 《塞上曲》不仅是一首描述边疆生活的诗篇,更是表达对和平与安宁的深深期盼。
- 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就是一首典型的《塞上曲》风格的作品,通过描绘战场上的悲凉氛围来传达将士们的英勇精神。
- 他总是喜欢在寂静的夜晚读《塞上曲》,想象自己身处那片苍茫的大漠之中。
- 这首《塞上曲》不仅让人感受到了边疆自然景色的魅力,更激发了人们对国家和人民深深的情感。
以上就是对“塞上曲”这个词语的理解以及五个相关的造句例子。希望这些信息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这一文学概念。
分词解释
塞
sāi,sài,sè
1 堵,填满空隙:堵~漏洞。~尺。~规。2 堵住器物口的东西:活~。~子。
上
shàng,shǎng
1 位置在高处的,与“下”相对:楼~。~边。2 次序或时间在前的:~古。~卷。3 等级和质量高的:~等。~策。~乘(佛教用语,一般借指文学艺术的高妙境界或上品)。4 由低处到高处:~山。~车。~升。5 去,到:~街。6 向前进:冲~去。7 增加:~水。8 安装,连缀:~刺刀。~鞋(亦作“绱鞋”)。9 涂:~药。10 按规定时间进行或参加某种活动:~课。~班。11 拧紧发条:~弦。12 登载,记:~账。13 用在名词后边,表示时间、处所、范围:晚~。桌~。组织~。14 用在动词后边,表示开始、继续、趋向、完成:爬~来。锁~。选~代表。15 达到一定的程度或数量:~年纪。16 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1”。
曲
qū,qǔ
1 弯转,与“直”相对:弯~。~折(zhé)。~笔(①古代史官不按事实、有意掩盖真相的记载;②写文章时故意离题而不直书其事的笔法)。~肱而枕。~尽其妙。2 不公正,不合理:~说。~解(jiě)。委~求全。3 弯曲的地方:河~。4 偏僻的地方:乡~。5 酿酒或制酱时引起发酵的东西:酒~。~霉。6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