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末倒置的拼音、解释、组词
本末倒置的简介:
本:树根;末:树梢;置:放。比喻把主次、轻重的位置弄颠倒了。
- 成语典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事物的先后次序颠倒。语本《礼记.大学》。后用「本末倒置」比喻不知事情的轻重缓急。△「轻重倒置」
2. 《礼记.大学》大学1>之道,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注解〕 (1) 大学:博学。 (2) 明德:至德,指人生之初所秉赋于天的最美善之德性。 (2) 亲民:亲近民众,使民日新其德。
3. 「本末倒置」的「本」就是根本的意思,「末」是枝节末端的意思,所以这句成语的意思就是把根本的事忽略了,反而注重细微末端、较不重要的事。《礼记.大学》里有一句话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就是在说明做一件事情,掌握本末终始、先后次序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因为一般人往往会有误本为末、倒末为本的疏失,所以就有「本末倒置」的说法。较早的书证是宋代大儒朱熹写给他的朋友吕伯恭的信,就提到:「昨所献疑本末倒置之病,明者已先悟其失……」等语,信中谈的就是先后次序颠倒的事情。另外一位宋代大儒陆九渊在〈与曾敬之〉信中也提到:「有其本,必有其末。未闻有本盛而末不茂者。若本末倒置,则所谓文亦可知矣。」大意是说事情都有本有末,没听过根本壮盛而枝节末端不茂盛的事。陆九渊的话更明白的表现出本末倒置的意思。清代王昶所写的〈新修州学之记〉说到:「当奉教化,宣之于民,……然非知治之审,则亦未尝不本末倒置。」意思是说为政者若不知宣扬教化于民,则常会本末倒置,失掉了应有的判断。从这些例子可以知道「本末倒置」是句常用的成语。「本末倒置」这句成语当就从〈大学〉文义演变而出,比喻不知事情的轻重缓急。
1. 颠倒事物的主从、轻重、先后等关系。【例】处理事情如果本末倒置,必然越弄越糟。
1. 事物的主次颠倒。比喻不知事情的轻重缓急。清.王昶《金石萃编.卷一五八.金五.绥德州新学记》:「然非知治之审,则亦未尝不本末倒置。」也作「本末颠倒」、「本末舛逆」。
《本末倒置》这个成语出自中国古代的思想和哲学,用来形容做事时不分轻重缓急或主次关系,把最重要的问题忽略了,而将次要的问题看作是重要的。简单来说就是没有分清事物的主要部分(本)和次要部分(末),因此导致了错误的处理方式。
在实际应用中,《本末倒置》常常用来批评人们在面对复杂情况时过于注重表面或细节,忽视了根本问题;或者是在解决问题上忽略了最核心的部分,而执着于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
以下是五个使用《本末倒置》造句的例子:
- 制定公司的长远发展计划时,一味地关注短期业绩增长,这种做法无疑是本末倒置。
- 解决复杂的技术问题应该从根源入手,而不是只盯着症状治标不治本,这简直是本末倒置。
- 在处理家庭矛盾时,我们应当先了解双方的核心诉求,然后进行有效的沟通。如果只是针锋相对地争论细节而不解决问题的本质,那也是典型的本末倒置。
- 教育孩子应该重视价值观的培养和人格塑造,而不是单纯追求成绩,否则就是典型的本末倒置。
- 面对环境污染问题,我们不能只在表面文章上做文章,而忽视了根本性的治理措施。这种做法无疑是本末倒置的表现。
通过这些句子可以看出,《本末倒置》这个成语适用于各种情境下强调要分清主次、抓住关键的观点表达。
分词解释
běn
1 草木的根:~草(泛指中药)。无~之木。2 事物的根源,与“末”相对:~末(头尾;始终)。根~(根源;彻底;本质上)。3 草的茎,树的干:草~植物。4 中心的,主要的:~部。~体。5 原来:~来。~领。6 自己这方面的:~国。~身。~位。~分(fèn )。mò
1 尖端,梢:~梢。~端。秋毫之~(毫毛尖端)。2 最后,终了:~了(liǎo )。~尾。~日。~代。穷途~路。3 非根本的,次要的,差一等的:~业。~技。舍本逐~。4 碎屑:~子。碎~。5 传统戏剧角色名,一般扮演中年以上男子:正~。副~。外~。~本(以男角主唱的杂剧)。dǎo,dào
1 竖立的东西躺下来:摔~。墙~了。~塌。~台。打~。卧~。2 对调,转移,更换,改换:~手。~换。~车。~卖。~仓。~戈。zhì
1 放,摆,搁:安~。布~。~放。~身。位~。~信。~评。~疑。~辩。推心~腹。~若罔闻。~之度外。2 设立,设备:装~。设~。3 购买:添~。~办。~备。~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