虏子的拼音、解释、组词
虏子的简介:
lǔ zǐ
1.古蜀人对中原人的贬称。
1.古蜀人对中原人的贬称。
- AI解释
《虏子》,这个词在古代汉语中具有一定的贬义色彩,通常用来指代被征服或占领地区的人民、臣民或者是敌国的人。它反映了古代社会中的某些文化偏见和民族观念。
详细解释
- 背景: 在古代中国历史中,“虏”字常用于形容敌对势力或者外族,因此“虏子”即为这些敌对势力的子民或臣民。
- 语义范围: “虏子”的使用广泛,不仅限于战争时期,也可在描述民族交流、文化冲突等场合。然而,在古代典籍中,它的用法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往往用来形容被征服地区的居民或者是敌国的人。
造句
-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那些“虏子”纳入到大一统的汉朝版图之内。
- 在汉朝时期,人们常常将北方游牧民族称为“虏子”,表达了对他们文化的排斥和敌视。
- 唐朝时期的边塞诗中常常见到对“虏子”的描写,反映了当时复杂的民族关系与文化冲突。
-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权更迭频繁,“虏子”一词被广泛使用来指代不同的地方势力或外来人群。
- 宋朝时,在抵抗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过程中,“虏子”成为了对敌方的统称。
请注意,在现代汉语中,“虏子”的用法已经较少出现,且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这类词汇在表达时应谨慎使用,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解或冲突。
分词解释
虏
lǔ
1 俘获:~获。俘~。(➊打仗时捉住敌人;➋打仗时捉住的敌人)。2 俘获的人。3 中国古代对北方外族的贬称。
子
zǐ
1 古代指儿女,现专指儿子:~女。~孙。~嗣。~弟(后辈人,年轻人)。2 植物的果实、种子:菜~。瓜~儿。~实。3 动物的卵:鱼~。蚕~。4 幼小的,小的:~鸡。~畜。~城。5 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弹(dàn )。棋~儿。6 与“母”相对:~金(利息)。~母扣。~音(辅音)。7 对人的称呼:男~。妻~。士~(读书人)。舟~(船夫)。才~。8 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孔~。先秦诸~。9 地支的第一位,属鼠:~丑寅卯(喻有条不紊的层次或事物的条理)。10 用于计时:~时(夜十一点至一点)。~夜(深夜)。11 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爵。12 附加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后,具有名词性(读轻声):旗~。乱~。胖~。13 个别量词后缀(读轻声):敲了两下~门。14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