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麓的拼音、解释、组词
大麓的简介:
dà lù
1.犹总领﹐谓领录天子之事。《书.舜典》:"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孔传:"麓﹐録也。纳舜使大録万机之政﹐阴阳和﹐风雨时﹐各以其节﹐不有迷错愆伏。"《后汉书.百官志一》"太尉﹐公一人"刘昭注引汉桓谭《新论》曰:"昔尧试于大麓者﹐领録天子事﹐如今尚书矣。"一说为广大的山林。
1.犹总领﹐谓领录天子之事。《书.舜典》:"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孔传:"麓﹐録也。纳舜使大録万机之政﹐阴阳和﹐风雨时﹐各以其节﹐不有迷错愆伏。"《后汉书.百官志一》"太尉﹐公一人"刘昭注引汉桓谭《新论》曰:"昔尧试于大麓者﹐领録天子事﹐如今尚书矣。"一说为广大的山林。
- AI解释
《大麓》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通常它指的是古代文献《尚书·禹贡》中的一段内容。具体来说,“大麓”在文中指的是大山脚下或较大的山麓区域。在古籍中,《大麓》常被提及与地理环境、历史地名相关联。
为了便于理解与应用,我们可以将其解释为一个特定的地理位置名词,在古代文献《尚书·禹贡》中有明确记载:“东至于海,西至于流沙,北暨于幽陵,南至冥海,东西九千三百里。厥土黑坟,厥赋惟明。东至于海,南至于穆陵,西至于大蒙山,北至于冈洛山。”其中提到的“大麓”指的是山脉的一部分或其山脚下的区域。
下面是五个使用“大麓”的造句:
- 古代先民在大麓地区开垦农田,种植了各种农作物。
- 诗人王维笔下的《使至塞上》中,有“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句,这里的“大漠”可理解为一种广袤的地理环境,类似于古代文献中的“大麓”,指较大的山麓区域。
- 在历史题材的小说中,描写某位英雄在大麓带领士兵抗击外来侵略者的情节。
- 为了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相关部门决定加强对大麓周边森林资源的保护力度。
- 大麓是许多珍贵动植物栖息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自然保护区内扮演着关键角色。
请注意,“大麓”并非现代汉语中常见的词汇,因此在使用时可能需要进一步解释其特定含义。以上造句中的“大麓”主要用于描述较大的地理区域或山脚下的地方。
分词解释
大
dà,dài,tài
1 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与“小”相对:~厅。~政。~气候。夜郎自~。~腹便便。2 指大小的对比:这间房有那间两个~。3 规模广,程度深,性质重要:~局。~众。4 用于“不”后,表示程度浅或次数少:不~高兴。5 年长,排行第一:老~。6 敬辞:~作。~名。~手笔。7 时间更远:~前年。8 〔~夫〕古代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9 超过事物一半,不很详细,不很准确:~概。~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