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尾的拼音、解释、组词

焦尾的简介:

jiāo wěi/yǐ
1.见"焦尾琴"。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东汉蔡邕以尾端烧焦的桐木所制成的名琴。唐.李颀〈题僧房双桐〉诗:「谁能事音律,焦尾蔡邕家。」明.刘兑《金童玉女娇红记》:「锦囊琴七弦焦尾,宝缑悬三尺龙泉。」也称为「焦尾琴」。

焦尾》是中国古代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与蔡邕这位著名的音乐家、文学家相关。在故事中,“焦尾”指的是蔡邕在发现并修复的一块残损琴材后制作而成的古琴之一。据传,在一把被大火烧毁的琴木中,蔡邕发现了其中一端未受火熏的部分。他将这段木材制成了一把琴,命名为“焦尾”。这把琴以其独特的音色而闻名。

详细解释

  1. 焦尾的发现:根据传说,东汉时期的著名学者蔡邕在一次火灾中偶然发现一块被烧得焦黑的桐木残料。他在仔细检查后发现木材一端并未完全烧毁。他决定将这块珍贵材料制成琴,并以此为名,称为“焦尾”。

  2. 独特的音质:这把琴因其制作材料的独特性而拥有别样的音色,据说它的声音既能够表达深沉的情感也能表现出清脆悦耳的旋律,因此受到了许多音乐爱好者的喜爱和珍视。

  3. 象征意义:“焦尾”的故事不仅仅讲述了蔡邕高超的技艺与对美好事物不懈追求的精神,更赋予了它一种坚韧不屈、勇于创新的文化内涵。这把琴也成为了后世文人墨客歌颂才华与坚持的艺术象征。

造句

  1. 蔡邕不仅是一位杰出的音乐家,还以其发现并修复的“焦尾”琴闻名于世。
  2. 焦尾”的名字不仅是对那块特殊木材的描述,更寄托了蔡邕对于艺术追求的精神。
  3.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焦尾”常常被用来比喻才华横溢但遭际坎坷的人物或事物。
  4. 这把“焦尾”琴因其独特的音色而备受推崇,成为了许多音乐爱好者心中的理想之选。
  5.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焦尾”的故事都激励着人们保持创新精神和对美好事物的不懈追求。

分词解释

jiāo

1 物体经火烧变成黑黄色并发硬、发脆:烧~。~土。~头烂额。2 烦躁,着急:~急。~虑。~灼。~躁不安。3 酥,脆:~脆。~枣。4 喻干燥到极点:唇~口燥。~枯。~裂。~渴。5 一种质硬、多孔、发热量高的固体燃料:~炭。~煤。~炼。6 姓。

wěi,yǐ

1 鸟兽虫鱼等身体末端突出的部分:~巴。~鳍。鸟~。2 末端:排~。船~。~声。~骨。~灯。~数。~音。结~。扫~。虎头蛇~。3 在后面跟:~随。~追。4 量词,指鱼:三~鱼。5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