亢礼的拼音、解释、组词
亢礼的简介:
kàng lǐ
1.抗礼。谓以对等的礼节相待。
1.抗礼。谓以对等的礼节相待。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彼此以平等的礼节相待。《史记.卷一○七.魏其武安侯传》:「孝景时,每朝议大事,条侯、魏其侯,诸列侯莫敢与亢礼。」《汉书.卷一.高帝纪下》:「异日秦民爵公大夫以上,令丞与亢礼。」也作「抗礼」。
《亢礼》,这个词在古代汉语中表示一种特殊的外交礼仪或交往形式,出自于《左传·僖公十五年》,原文是“若敖氏之灭,实基於文子。以无德拒有功,是以伐而不悛,故祸至于此。其先人之罪也。虽欲亢礼焉,岂可得哉?”这里的“亢礼”指的是不相上下、互相争高下的礼仪或态度。
解释: - 亢:在古代汉语中常指对立、高举的状态。 - 礼:是指一定的仪式和行为规范。
《亢礼》在这里表示一种双方地位相当,互相对等,进行交往时采取的礼仪。具体而言,在外交场合下,这种礼仪表现为两国或两方以同等的姿态相互对待,而不分尊卑贵贱,体现了平等相待的精神。
造句: 1. 在国际交往中,各国应秉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彼此之间进行“亢礼”,共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2. 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友好交往和经济合作,是相互尊重主权的体现,“亢礼”使双方关系更加紧密。 3. 古代诸侯之间虽然有等级之分,但在某些特定场合如会盟时,也会实行“亢礼”,以彰显平等之意。 4. 在文化交流中,“亢礼”的态度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和谐共存与互相学习。 5. 国际间举行的高峰会议和论坛,各国代表通过“亢礼”展现出了平等相待、共同商讨的态度。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