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宪历的拼音、解释、组词
时宪历的简介:
shí xiàn lì
1.历法名。制定于明末,清顺治二年(1645年)颁行,正式采用定气注历。这是我国历法史上第五次(即最后一次)大改革。
1.历法名。制定于明末,清顺治二年(1645年)颁行,正式采用定气注历。这是我国历法史上第五次(即最后一次)大改革。
- AI解释
《时宪历》,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官方历法,主要用于指导农业生产、宗教祭祀活动等。它由明朝初期正式采用,后成为清朝和民国时期官方颁行的标准历法之一。《时宪历》以阳历为主,同时融合了阴历的计算方法,能够兼顾农事与月相周期,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科学性。
详细解释
- 名称解析:《时宪历》中的“时”指的是时间,“宪”则是指法度或规范。因此,《时宪历》可以理解为根据天文学观测结果制定的官方日历。
- 编纂过程:该历法由古代学者依据天文观测数据编制而成,是结合了传统农业社会需求与现代科学方法的结果。
- 功能用途:主要用于指导农业生产、祭祀活动以及其他涉及时间安排的重要场合。它不仅在普通百姓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官方活动中也同样不可或缺。
造句
- 明朝的《时宪历》精确地反映了太阳和月亮的运动规律,为当时的农业生产和民众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 在清朝时期,《时宪历》不仅是皇家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之一,也在民间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 老王是个农民,他每天都要查阅《时宪历》,来安排自家农田里农作物的种植与收获时间。
- 为了庆祝春节,村民们按照传统的习俗挂起了灯笼,并且根据《时宪历》挑选了一个吉利的日子进行祭祖仪式。
- 在古代中国,人们往往依据《时宪历》中的信息来选择适宜出行、搬迁或者举行庆典活动的好日子。
分词解释
时
shí
1 一切事物不断发展变化所经历的过程:~间。~不我与。2 较长的时间:~代。古~。3 泛指一段时间:~光。~令。~分。4 现在的,当前的:当~。~下。~务。~宜。5 常常:~常。学而~习之。6 一年中的一季:~序。四~如春。7 旧时的记时单位,一昼夜十二分之一为一“时辰”,深夜十一点至次日凌晨一点为“子时”,中午十一点至一点为“午时”。8 现在的记时单位,一昼夜的二十四分之一:~钟。~差(chā)。9 某一时刻:按~上班。10 不定时,有时候:~而。~阴~晴。11 机会:~机。待~而动。12 姓。
宪
xiàn
1 法令:~章。~令。~兵。2 指“宪法”:违~。立~。制~。
历
lì
1 经过:经~。来~。阅~。~尽甘苦。2 经过了的:~程。~代。~史。~来。3 遍、完全:~览。~数(shǔ)。4 推算年、月、日和节气的方法:~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