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人的拼音、解释、组词
木偶人的简介:
mù ǒu rén
1.亦作"木禺人"。 2.木刻的人像。 3.形容人无知觉或神情呆滞。
1.亦作"木禺人"。 2.木刻的人像。 3.形容人无知觉或神情呆滞。
- 修订版
- AI解释
1. 用木头雕刻成的人偶。《隋书.卷五八.列传.柳&46d2_.png;》:「于是命匠刻木偶人施机关,能坐起拜伏。」《旧唐书.卷一三一.列传.李勉》:「部人有父病,以蛊道为木偶人,署勉名位,瘗于其陇。」
2. 比喻呆立没有任何动作的人。如:「一听到好友猝死的讯息,他就成了木偶人,动也不动。」
《木偶人》通常用来比喻那些缺乏自主意识或决策能力,完全受他人控制的人。在文学和戏剧中,“木偶人”常常被用作角色设定的一部分,以揭示某些人物性格或社会现象。以下是对这一词语的详细解释以及五个造句:
详细解释
- 概念定义:木偶人指的是没有自己意志、决策能力,只能按照他人意志行动的人。
- 比喻意义:它不仅仅是一个物理上被操控的对象,更多的是象征着在人际关系中,那些缺乏独立思考和自主决策能力的个体。
- 社会学角度:从更广泛的社会角度来看,“木偶人”可以指代处于某种社会结构或权力关系下的弱势群体,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自我决定的权利。
造句
- 在这部戏剧里,主角被描绘成一个木偶人,完全由家族中的长辈操控,他的每一个选择都取决于他们的意志。
- 大公司常常利用员工的从众心理,将他们变成一群木偶人,让他们只是执行指令而没有创新的空间。
- 有些人为了获得社交地位或经济利益,自愿成为他人的木偶人,在各种聚会和活动中表现得完全按照他人预期行事。
- 在这个故事中,主人公意识到自己一直是别人手中的木偶人,并决心挣脱束缚,追求独立自主的生活。
- 教育者们应努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避免他们成为知识或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即所谓的“木偶人”。
以上例子展示了在不同情境下使用“木偶人”这一词语的方式,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个概念。
分词解释
木
mù
1 树类植物的通称:树~。乔~。灌~。~石(树木和石头,喻没有知觉和情感的东西)。缘~求鱼。2 木料、木制品:~材。~器。~刻。~匠。~已成舟。3 棺材:棺~。4 质朴:~讷(朴实迟钝)。5 呆笨:~鸡。6 感觉不灵敏,失去知觉:麻~。7 中国古代乐器八音之一。8 姓。
偶
ǒu
1 用木头或泥土等制成的人形:~像。木~戏。2 双,对,成双成对,与“奇(jī)”相对:~数。~语(相对私语)。对~。无独有~。3 事理上不一定要发生而发生的:~或。~然。~合。~尔。~感。~发事件。4 指丈夫或妻子:佳~。配~。
人
rén
1 由类人猿进化而成的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并能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动物:~类。2 别人,他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待~热诚。3 人的品质、性情、名誉:丢~,文如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