削牍的拼音、解释、组词
削牍的简介:
xiāo/xuē dú
1.古时削薄竹木成片,用以书写。有误则刮去重写,谓之"削牍"。后用以泛称书写﹑撰述。
1.古时削薄竹木成片,用以书写。有误则刮去重写,谓之"削牍"。后用以泛称书写﹑撰述。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古代书字于木简上,有误则以刀削去,故称为「削牍」。《汉书.卷九二.游侠传.原涉传》:「涉乃侧席而坐,削牍为疏。」
《削牍》一词来源于中国古代的书写文化。在古代,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纸张和笔墨,人们常用竹简或木片来记录文字,这些被称为“牍”。而“削”则是指用刀具将竹简或木片加工成适宜书写的形状。因此,“削牍”可以理解为制作竹简或木片用于书写的过程。
详细解释:
- 削: 指的是使用工具(如刀)对材料进行雕刻、削刮等处理,以达到特定形态和用途。
- 牍: 在古代中国,通常指用竹子或木头制成的片状物,用于写字。它是书籍的一种形式,类似于现代的纸张,但较为粗糙。
造句:
- 古代的文人墨客常常用削出的牍来撰写自己的诗篇。
- 在汉朝时期,朝廷会派人去各地采集民间故事,并将其记录在削好的牍上。
- 历史博物馆里展示着许多古代先民用于记录信息和知识的削牍。
- 为了保护文物,现在的学者们很少直接使用这些古老刀具来制作新的削牍。
- 随着现代造纸术的发展,现在人们不再常用削牍作为书写材料。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