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辇的拼音、解释、组词

步辇的简介:

bù niǎn
1.古代一种用人抬的代步工具,类似轿子。 2.乘步辇。

  • 修订版
  • AI解释

1. 轿子,或用人力拉的车子。汉.班固〈西都赋〉:「乘茵步辇,惟所息宴。」三国魏.曹丕〈校猎赋〉:「步辇西园,还坐玉堂。」

《步辇》的详细解释

步辇(bù niǎn): - 释义: "步辇"是一种古代帝王出行时乘坐的一种轻便马车,由人抬着行走。它通常用于帝王出行不便、需要在较为复杂或狭窄的路上移动的情况。 - 结构组成: 由两个轮子和一个轿顶组成,轿顶可以遮阳挡雨,且常有精美的装饰。 - 历史背景: - 步辇是中国古代特有的宫廷用车之一,尤其是唐太宗时期最为著名。据《旧唐书》记载,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时,唐太宗为她准备了步辇。 - 在文献和艺术作品中,“步辇”不仅是一种交通工具,也象征着帝王的尊贵与威严。

造句

  1. 古代文人对步辇的描绘: "在唐朝盛世,步辇穿梭于长安的街道上,那景象无疑是富丽堂皇。"
  2. 历史描述中的步辇使用场景: "唐太宗在迎送文成公主时,亲自乘坐步辇至城外十里长亭,彰显了帝王对此次联姻的重视。"
  3. 艺术作品中步辇的形象: "画家笔下的步辇,金碧辉煌,装饰繁复,展现了唐代皇家的艺术品味。"
  4. 现代文学中的引用: "这辆精美的步辇,在月光下显得更加庄严神秘,仿佛能穿越时空,讲述一个又一个故事。"
  5. 文化活动的场景描述: "在复原古代盛装游行中,一辆仿制的步辇缓缓移动,吸引了无数游客的目光,成为了这次活动中的一大亮点。"

这些句子既涵盖了步辇的历史背景和使用情境,也展示了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象征意义。

分词解释

1 行走:~兵。~行(xíng )。徒~。信~。闲~。固~自封。望而却~。2 踏着别人的足迹走,追随:~韵。~其后尘。~武前贤。3 行走时两脚的距离:~伐。~测。寸~难行。4 事情进行的程序、阶段、程度:~骤。初~。5 中国旧制长度单位,一步等于五尺。6 同“ 埠 ”,多用于地名。7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