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大不掉的拼音、解释、组词

末大不掉的简介:

mò dà bù diào
犹尾大不掉。比喻部属势力强大,难以驾驭。

  • 成语典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义参「尾大不掉」。见「尾大不掉」条。

2. 此处所列为「尾大不掉」之典源,提供参考。 《左传.昭公十一年》楚子城陈、蔡,不羹。使弃疾为蔡公。王问于申无宇曰:「弃疾在蔡何如?」对曰:「择子莫如父,择臣莫如君。郑庄公城栎而寘子元焉,使昭公不立;齐桓公城谷而寘管仲焉,至于今赖之。臣闻五大不在边,五细不在庭,亲不在外,羁不在内。今弃疾在外,郑丹在内,君其少戒。」王曰:「国有大城何如?」对曰:「郑京栎实杀曼伯,宋萧、亳实杀子游,齐渠丘实杀无知,卫蒲、戚实出献公。若由是观之,则害于国。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君所知也。」

3. 此处所列为「尾大不掉」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尾」指鸟兽虫鱼等脊椎末梢突出的部分,也就是尾巴。「掉」是摆动、摇动的意思。「尾大不掉」指尾巴过大就不易摆动。尾巴是肢体的末梢,理应受到肢体的控制,如今却因为尾巴长得过大,使得肢体控制不易,难以摆动,于是古人就用这种情形来比喻下属的势力强大,使得在上者难以驾驭。在《左传.昭公十一年》中,楚灵王问申无宇说︰「一个国家有大城市是好是坏呢?」申无宇就举了郑国曼伯、宋国子游、齐国无知、卫国献公四人为例,指出他们都是因为大城首长的权力太大,中央无法控制,最后叛变,因而遭到杀害或被迫出逃。所以他认为︰「如果从这四个人的例子看来,有大城市对国家是有害的。树枝太粗就会折断,尾巴太大就摆动不易,大王您应该明白这道理。」后来「尾大不掉」被用来比喻下属的势力强大,在上者难以驾驭;亦用来比喻事物因轻重关系倒置,形成难以控制的局面。

1. 比喻部属势力强大,难以驾驭。参见「尾大不掉」条。唐.柳宗元〈封建论〉:「得非诸侯之盛强,末大不掉之咎欤?」

末大不掉》这个词语实际上是“末大必折”的简化或误写,正确的表达应该是“末大必折”。这是一个源自《左传·庄公十年》的成语,原意指的是树的枝干太大,根部无法支撑,导致大树最终会折断。比喻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如果无法自我调节和改善,最终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详细解释

  • “末大必折”:这里的“末”指树枝,“大”形容树枝粗大,“必”表示必然,“折”意为折断。
  • 这个成语通过树木来比喻某些事情的发展规律。当事物的一个部分(枝干)变得过于庞大,超过了其支撑系统(根部或整体结构的能力),就会出现无法维持稳定的情况,从而导致整个系统的崩溃。

5个造句

  1. 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如果不进行结构性调整,末大必折的结局是难以避免的。
  2. 在企业管理中,如果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不够,最终会导致公司末大必折的局面。
  3. 教育体系如果一味追求规模扩张而不注重质量提升,那么末大必折的问题将不可避免。
  4. 社会改革过程中如果不顾及社会各阶层的实际需求和承受能力,很可能导致末大必折的结果。
  5. 科技发展太快而忽视了对原有基础设施的更新维护,最终也会面临末大必折的风险。

通过这些例子可以看出,“末大必折”不仅适用于自然界的树木,还可以广泛应用于各种社会、经济乃至管理领域的情境中。

分词解释

1 尖端,梢:~梢。~端。秋毫之~(毫毛尖端)。2 最后,终了:~了(liǎo )。~尾。~日。~代。穷途~路。3 非根本的,次要的,差一等的:~业。~技。舍本逐~。4 碎屑:~子。碎~。5 传统戏剧角色名,一般扮演中年以上男子:正~。副~。外~。~本(以男角主唱的杂剧)。

dà,dài,tài

1 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与“小”相对:~厅。~政。~气候。夜郎自~。~腹便便。2 指大小的对比:这间房有那间两个~。3 规模广,程度深,性质重要:~局。~众。4 用于“不”后,表示程度浅或次数少:不~高兴。5 年长,排行第一:老~。6 敬辞:~作。~名。~手笔。7 时间更远:~前年。8 〔~夫〕古代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9 超过事物一半,不很详细,不很准确:~概。~凡。

bù,fǒu

1 副词。2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去。~多。~法。~料。~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学无术。~速之客。3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我不知道。4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