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貌取人的拼音、解释、组词
以貌取人的简介:
根据外貌来判别一个的的品质才能。
- 成语典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容貌的美丑作为认识、评断或任用人才的标准。#语本《韩非子.显学》。△「以言取人」
2. #《韩非子.显学》澹台子羽1>,君子之容也,仲尼2>几而取之,与处久而行不称其貌。宰予3>之辞,雅而文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而智不充其辩。故孔子曰:「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故以仲尼之智而有失实之声。 〔注解〕 (1) 澹台子羽:即澹台灭明。西元前512∼?,姓澹台,名灭明,字子羽。春秋武城人,孔子弟子。 (2) 仲尼:即孔子。西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鲁人。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初仕鲁,为司寇,摄行相事,鲁国大治。后周游列国十三年,不见用,年六十八,返鲁,晚年致力整理古代经典。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开平民教育先河,后世尊为「至圣先师」。 (3) 宰予:西元前522∼前458,字子我,春秋鲁人。孔子弟子,利口辩辞。曾因白天睡觉,孔子责以朽木不可雕也。〔参考资料〕另可参考:《大戴礼记.五帝德》、《史记.卷六七.仲尼弟子列传.澹台灭明》
3. 「以貌取人」原作「以容取人」。根据《韩非子.显学》的记载,春秋时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澹台灭明长相不俗,孔子几乎因此而以为他是个好学生,但相处久了才知道他的德行才能与容貌不相称。而宰予谈吐不凡,孔子几乎因此而相信他是个优秀的好学生,但相处久了才知道他的智慧才华与谈吐不相称。孔子当初对这二位弟子的仪表、言谈,下了与实际才能不相符合的误判,因而感叹道:「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意思就是说:如果以容貌来判断一个人的好坏,就会像对子羽一样,产生误判;如果以谈吐来衡量一个人的才华,就会像对宰予一样,产生误判。后来「以貌取人」这个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指以容貌的美丑作为认识、评断或任用人才的标准。
1. 用外貌作为评断或任用人材的标准。【例】为国家选拔人材应该著重人品、学识及能力,不宜以貌取人。
1. 以容貌的美丑作为认识、评断或任用人材的标准。《史记.卷六七.仲尼弟子传.澹台灭明传》:「孔子闻之,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镜花缘》第一八回:「究竟是他受业之师,况紫衣女子又是他女,学问岂能悬殊?若以寻常老秀才看待,又是以貌取人了!」也作「以容取人」。
《以貌取人》是一个汉语成语,用来形容人根据外貌来判断一个人的能力、品质或价值,而忽略了内在素质。这种行为常被认为是不公正和片面的。
详细解释:
- 字面意义:“以”意为用,“貌”指的是人的外表或相貌,“取”在这里指评判或决定,“人”自然是指某个人。
- 引申义:这个成语强调了不应单纯依据一个人的外在形象来评估其价值,而是应该看到一个人内在的精神品质和能力。它也反映了社会上一些错误的价值观观念。
造句:
- 在招聘过程中,我们应该避免以貌取人,而应注重应聘者的专业能力和工作态度。
- 小李总是以貌取人,对那些外表不那么出众的人总是缺乏必要的信任和支持。
- 老板在提拔员工时,不应以貌取人,而应根据他们的实际业绩和能力来决定晋升名单。
- 我们应当认识到,以貌取人的行为是不公平的,容易忽视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 朋友提醒我不要以貌取人,这样会让我错过很多优秀的同事。
这五个造句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成语“以貌取人”的应用和对它的理解和反思。
分词解释
yǐ
1 用,拿,把,将:~一当十。~苦为乐。~身作则。~邻为壑。~讹传讹。~往鉴来。2 依然,顺,按照:~时启闭。物~类聚。3 因为:~人废言。勿~善小而不为。不~物喜,不~己悲。4 在,于(指时日):“子厚~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5 目的在于:~待时机。~儆效尤。6 文言连词,与“而”用法相同:梦寐~求。7 用在方位词前,表明时间、方位、方向或数量的界限:~前。~内。8 用在动词后,类似词的后缀:可~。得~。9 古同“已”,已经。10 太,甚:不~急乎?11 及,连及:富~其邻。mào
1 面容:面~。容~。~相。以~取人。2 外表的样子:礼~。~合神离。道~岸然。3 外观:全~。4 古书注解里表示状态、样子,如“飞貌”指飞的样子。5 描绘,画像:“命工~妃于别殿”。rén
1 由类人猿进化而成的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并能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动物:~类。2 别人,他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待~热诚。3 人的品质、性情、名誉:丢~,文如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