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隶的拼音、解释、组词

庶隶的简介:

shù lì/dài
1.庶人和隶人。泛指操贱业者。

  • AI解释

庶隶》这个词在古代文献中是指古代社会中的一个阶层,主要指那些隶属于贵族或王室、从事劳动工作的奴隶或半自由身份的人。在古代中国,尤其是周朝及其后的封建时代,这类人没有土地所有权,也没有完全的自由,他们的生存状态和权利范围受到严格的限制。

详细解释:

  1. : 在这里特指普通民众,相对于贵族而言。
  2. : 指的是奴隶或被束缚的人。在古代社会中,“隶”通常指的是因为各种原因(如战俘、债务等)而失去自由的人,他们从事体力劳动。

造句举例:

  1. 《春秋左传》记载:“庶子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庶隶者无恒产以之,可不戒乎?”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那些不是同宗的普通民众或奴隶,他们的思想必然与你不同;对于这些没有固定财产、被束缚的人,我们必须保持警惕。
  2. 在古代贵族的社会结构中,庶子和庶隶构成了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虽然地位卑微,但也是维持农业生产和社会秩序不可或缺的力量。
  3. 《诗经·大雅·文王》中有“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克明克类,于畋于猎”。这里的“多士”中的一部分也包括了庶隶阶层,说明即便在最高统治者的视野中,他们也是国家的一部分力量。
  4. 在古代的文献记载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对于庶子、庶隶等低层身份者的生活状态和待遇进行描述或讨论。例如《左传》中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里的“国”也包含了对庶子庶隶的社会管理。
  5.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结构的变革,对于贵族和庶隶之间的关系有了更多的讨论和调整。如《论语·季氏》中提到,“八佾舞于庭, 是可忍孰不可忍?”虽直接未提庶隶,但反映了当时对不同身份阶层态度的变化。

需要注意的是,《庶隶》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用,上述解释及造句是基于古代文献的理解和翻译。

分词解释

shù

1 众多:~务。~物。~绩。富~。2 平民,百姓:~民。~人。黎~。3 宗法制度下家庭的旁支,与“嫡”相对:~子(妾生的儿子)。~母(嫡出子女称父亲的妾)。~姓(古代称与帝王没有亲属关系的异姓诸侯)。4 表示希望发生或出现某事,进行推测;但愿,或许:“~竭驽钝,攘除奸凶”。~免于难。~几(a.也许可以,表示希望;b.近似,差不多;c.旧指贤者)。~乎可行。

lì,dài

1 附属,属于:~属。配~(从属)。直~中央。2 封建时代的衙役:~卒。皂~。徒~。3 旧时地位低下而被奴役的人:奴~。~仆。4 隶书,汉字的一种书体,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书。~字。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