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人的拼音、解释、组词

邦人的简介:

bāng rén
1.国人;百姓。 2.诸侯。 3.乡里之人;同乡。

  • AI解释

邦人》一词在古代汉语中使用,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民众。在现代汉语中,“邦”多用于表示“国”,而“邦人”则更常见于古文、历史文献以及一些正式的文体中,意指该国的人或者该地区的人。

详细解释:

  • :古代称诸侯所统治的地方为“邦”。引申为国家或国都的意思。
  • :就是人们的意思,在这里特指某一个邦(国家)中的居民或市民。

因此,“邦人”一词可以理解为某一特定国家或地区的人民、国民。

造句:

  1. 古代的《论语》中提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这句的意思是:当国家治理得当时,即使身处下层职位也能获得俸禄;若国家处于混乱状态,还在这种境况下享受俸禄,那便是耻辱。
  2. 在《孟子·尽心上》有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这里虽然没有直接用“邦人”,但包含了对于国家民众的重视。
  3. 《左传·宣公十五年》记载:“昔者王后有子万,其母死,郑人欲立之。……公曰:‘若果立,则社稷是卫矣。若不立,谁曰邦人有焉?’”这句话体现了“邦人”的概念,即国家的民众。
  4. 《战国策·齐策四》记载:“孟尝君将相齐国,门下多有齐国人,皆言:‘吾等为邦人,当效力于君。’”这里通过“邦人”表达了对国家人民的责任感。
  5. 古文《史记·淮阴侯列传》中也有提及:“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得也;邦人众多,非一家之所有也。”这句话进一步强调了对于国家、民众的共同归属感。

这些例子体现了“邦人”在古代文献中的使用和含义。

分词解释

bāng

1 国:友~。邻~。~交(国和国之间的正式外交关系)。~国(国家)。~人(本国的人)。

rén

1 由类人猿进化而成的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并能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动物:~类。2 别人,他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待~热诚。3 人的品质、性情、名誉:丢~,文如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