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叔伦(732-789)的拼音、解释、组词
戴叔伦(732-789)的简介:
dài shū lún
唐代诗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人。官至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论诗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其诗体裁皆有所涉猎。有《女耕田行》、《屯田词》等名篇。后人辑有《戴叔伦集》。
唐代诗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人。官至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论诗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其诗体裁皆有所涉猎。有《女耕田行》、《屯田词》等名篇。后人辑有《戴叔伦集》。
- AI解释
戴叔伦(732—789)是唐代著名诗人、哲学家和政治家。他字幼公,一字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常州)人。早年家境贫寒,曾刻苦攻读,后来凭借才华步入仕途。
详细解释
- 身份背景:戴叔伦生于唐代中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政治动荡的时期。
- 文学成就:他是中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之一。他的诗作以山水田园诗为主,风格清新淡雅。他擅长运用自然景物来寄托个人情感和思想,诗风自然流畅。
- 哲学思想:戴叔伦在政治理论上主张“无为而治”,认为治理国家应遵循自然规律,减少不必要的干预。
- 政治生涯:他曾担任过从九品至五品的多种官职,包括县尉、监察御史等重要职务。晚年因受到权臣排挤罢官归乡。
造句
- 戴叔伦的作品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
- “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这句诗出自戴叔伦之手,表达了他对自然生活的向往。
- 在唐代文学史上,戴叔伦与刘长卿并称“小李杜”,共同代表了唐诗的一种风格。
- 戴叔伦的《兰溪棹歌》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江南水乡画卷。
- “无为而治”这一哲学思想后来被很多政治家引用,并在一些治理理论中得以体现,比如戴叔伦的政治理想。
这些句子旨在展示戴叔伦在文学、哲学及政治上的影响和贡献。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