拗句的拼音、解释、组词
拗句的简介:
ào jù
1.格律诗中不合常规平仄格律的句子叫拗句。出现拗句,一般应采取补救的办法,即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上改变其他字的平仄安排。如"红颜弃轩冕",第三字按格律应该平声而用了仄声,就把第四字应仄而改用平。又如"雨中草色緑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上句第五字该平而用了仄,就把下句第五字该仄改为平。拗句经过拗救,就算合律。否则,会出现犯孤平﹑失黏等毛病。做格律诗旧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这只是一般的说法。因为在五言格律诗中的第三字和七言格律诗中的第五字的平仄,有的是不能轻易更动的。 2.
1.格律诗中不合常规平仄格律的句子叫拗句。出现拗句,一般应采取补救的办法,即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上改变其他字的平仄安排。如"红颜弃轩冕",第三字按格律应该平声而用了仄声,就把第四字应仄而改用平。又如"雨中草色緑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上句第五字该平而用了仄,就把下句第五字该仄改为平。拗句经过拗救,就算合律。否则,会出现犯孤平﹑失黏等毛病。做格律诗旧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这只是一般的说法。因为在五言格律诗中的第三字和七言格律诗中的第五字的平仄,有的是不能轻易更动的。 2.
- 修订版
- AI解释
1. 近体诗中不合格律的句子。拗有大拗与小拗之别,小拗可不救,若犯孤平与二四六之大拗则非救不可。
《拗句》是一个文学术语,主要出现在古诗文创作中,特别是对于五言、七言等格律诗而言。所谓“拗句”,是指在诗句中故意打破通常的音韵规则,即打破平仄的常规模式以增加诗句的表现力和音乐性。
具体来说,“拗”是指打破了标准的平仄格式,而接下来的一字或两字则通过调整为正常的平仄(即所谓的“救拗”),从而形成特殊的声调变化,这种变化能够给诗歌带来独特的音韵效果。例如,在五言诗中,通常的第一字是平声以保证句子开头的平稳性,但有时为了追求某种艺术效果,可能会将第一字写成仄声。
在创作时,“拗句”的使用要讲究艺术性和规律性,不可滥用,否则会破坏诗句的整体和谐感。它体现了诗歌创作中的“破”与“立”,即在常规中寻求变化,在变化中寻找平衡的艺术原则。
接下来提供5个关于“拗句”的造句例子:
- 夜半钟声到客船,孤舟蓑笠影(《枫桥夜泊》),这是典型的五言绝句,“夜半”是拗句。
-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枫桥夜泊》),“月落”也是拗句。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这里的“明月”是典型的拗句。
- 杨柳依依,今我来思(《诗经·采薇》),其中“今我来思”使用了拗句技巧。
- 万里江山入画图,长空雁字一行书。(李之仪,《长相思》),“万里江山入画图”中“万里”二字形成拗句。
这些例子展示了在古诗文创作中运用拗句的一些常见方式。通过打破常规的平仄模式来增加诗句的表现力和艺术性。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