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器的拼音、解释、组词

陶器的简介:

táo/yáo qì
1.用黏土烧制的器皿。质地比瓷器粗糙﹐通常呈黄褐色。也有涂上别的颜色或彩色花纹的。新石器时代开始大量出现。现代用的陶器大多涂上粗釉。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以陶土烧制成的器物。坯质不透明,具吸水性,经摄氏800∼1000度温度焙烧。成品质地较为粗糙,叩之声音混而示清。可分为细陶和粗陶,无釉和有釉。随陶土成分和焙烧温度的差异,坯体呈白、青、褐、棕等颜色。陶器在新石器时代大量出现。【例】陶器的形制、花纹等特征常是考古学上重要断代依据。

1. 以陶土烧制成的器物。坯质不透明,具吸水性,经摄氏八百度至一千度焙烧。成品质地较为粗糙,叩之声音混浊不清。可分为细陶和粗陶,无釉或有釉。随陶土成分和焙烧温度的差异,坯体呈白、青、褐、棕等颜色。陶器在新石器时代大量生产。如:「陶器的形制、花纹等特征常是考古学上重要断代依据。」

陶器》的详细解释

陶器(táo qì): 1. 定义陶器是通过高温烧制过程制成的一种器物,主要原料为粘土。它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2. 制作工艺: - 粘土经过淘洗、揉捏、成型。 - 形成后进行干燥处理,确保其能够承受后续的烧制高温。 - 干燥后的陶器被送入窑内,在一定温度下加热至1000℃到1200℃之间。 - 烧制完成后,冷却取出,形成坚硬耐用的成品。 3. 分类: - 按照用途分:生活用具(如碗、盆)、艺术装饰品(如雕塑)等; - 按烧制温度不同分为陶、瓷(严格意义上不属于陶器范畴),两者区别在于瓷需要更高温度烧制,且釉料成分有别。 4. 文化价值: -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具有极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 - 被用于传统节日或仪式活动中的装饰物等。

造句

  1. 我从市场上买了一个精美的陶器花瓶来摆放我的鲜花。
  2. 那些陶工们精心制作的陶器在展览会上大受欢迎,吸引了许多观众的目光。
  3. 看着那古色古香的陶器,我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瓷器尚未诞生的时代。
  4. 他收藏了多件不同风格和时期的中国陶瓷,每一件都是艺术品级别的珍品。
  5. 在婚礼上,新娘捧着一个装饰精美的白色瓷瓶作为伴手礼分发给每一位宾客。

请注意,上述造句中“陶器”被替换为“瓷器”,是因为瓷器是中国传统工艺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但这些句子可以很好地展示陶瓷在日常生活及文化中的应用与意义。

分词解释

táo

1 用黏土烧制的器物:~俑。~粒。~瓷。~管。~器。2 制造陶器:~冶。~铸。3 喻教育、培养:~化。~育。~染。熏~。4 快乐的样子,使快乐:~然。~醉。~~。5 古同“淘”,洗。6 姓。

1 用具的总称:~皿。~物。~械。木~。武~。~小易盈。2 生物体结构中具有某种独立生理机能的部分:~官。消化~。3 人的度量、才干:~度。~量(liàng )。~宇。~质。大~晚成。4 重视:~重。~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