萑苻的拼音、解释、组词
萑苻的简介:
huán fú
1.泽名。《左传.昭公二十年》:"郑国多盗,取人于萑苻之泽。"杜预注:"萑苻,泽名。于泽中劫人。"一说,凡丛生芦苇之水泽皆可谓之萑苻之泽,见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后以称盗贼出没之处。 2.指盗贼;草寇。 3.水杨的别名。
1.泽名。《左传.昭公二十年》:"郑国多盗,取人于萑苻之泽。"杜预注:"萑苻,泽名。于泽中劫人。"一说,凡丛生芦苇之水泽皆可谓之萑苻之泽,见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后以称盗贼出没之处。 2.指盗贼;草寇。 3.水杨的别名。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位于河南省中牟县西北的沼泽。因苇密容易藏身,故盗匪常藏匿其中以杀人越货。后比喻盗匪藏聚的地方。《左传.昭公二十年》:「以攻萑苻之盗,尽杀之。」也作「萑浦」。
《萑苻》一词源自中国古代文献,主要指的是水边的芦苇丛和水草茂盛的地方。在古代汉语中,“萑”指芦荻之类的植物;“苻”则形容低洼、易积水之地。因此,《萑苻》通常用来泛指荒僻、难以治理或盗贼出没的地方。
详细解释
- 背景:《萑苻》多出现在描述历史或地理的语境中,尤其是与古代中国的社会秩序和地方治安相关。
- 寓意:它往往带有一种隐喻性,暗示了某种混乱无序的状态或者是容易成为盗贼滋生、犯罪活动频繁的地方。
造句
- 古代的萑苻之地常为盗匪藏身之所,治理不当,则民不聊生。
- 虽然地方偏远,但政府加强治安后,萑苻之患渐渐消失,百姓生活得以安宁。
- 李将军英勇善战,在萑苻之地一举扫除了多年的土匪。
- 在古代中国的边陲地区,由于交通不便,往往容易成为萑苻之地。
- 为了防止犯罪分子藏身匿迹,政府加强了对于萑苻之区的监控与管理。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