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文化的拼音、解释、组词
龙山文化的简介:
lóng shān wén huà/huā
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晚于仰韶文化,因最早发现于山东济南附近龙山镇而得名。遗物中常有黑而亮的陶器,所以也曾称为黑陶文化。
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晚于仰韶文化,因最早发现于山东济南附近龙山镇而得名。遗物中常有黑而亮的陶器,所以也曾称为黑陶文化。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华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晚期文化。参见「黑陶文化」条。
《龙山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得名于山东省济南市城南14公里处的龙山镇(现改名为龙洞街道),在1928年的考古发掘中被首次发现。此文化的陶器以薄壁、黑陶著称,并且常常带有磨光或磨砂的效果,有著名的“蛋壳陶”。这种文化还具有精致的玉器和石器制作工艺,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高度文明发展水平。
详细解释
龙山文化是中国考古学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大约存在于公元前3000年至前2000年之间。它的发现对了解中国早期的文化和技术成就具有重要意义。龙山文化的陶器工艺技术非常高超,尤其是在黑陶的制作上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被称为“蛋壳陶”。这种文化不仅在技术和工艺上有显著特点,在社会结构和宗教信仰等方面也有其独特性。
造句
- 龙山文化的考古发现为研究中国古代文明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 在博物馆里,我们有幸目睹了龙山文化的精美黑陶艺术品。
- 考古学家通过对龙山文化遗址的研究,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复杂结构。
- 龙山文化的玉器制作技术体现了古人高超的手工艺水平和审美情趣。
- 学者们通过研究龙山文化的遗迹,试图重构那个遥远时代的日常生活场景。
这些句子不仅能够帮助理解“龙山文化”的概念,还能够在具体的语境中使用这个词汇。
分词解释
龙
lóng
1 传说中的一种长形、有鳞、有角的神异动物,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兴云作雨:~舟。~灯。~宫。~驹(骏马,喻才华出众的少年)。画~点睛。~蟠虎踞。2 古生物学中指一些巨大的有四肢有尾或兼有翼的爬虫:恐~。3 封建时代用作皇帝的象征,或称关于皇帝的东西:~颜。~体。~袍。4 姓。
山
shān
1 地面形成的高耸的部分:土~。~崖。~峦。~川。~路。~头。~明水秀。~雨欲来风满楼(喻冲突或战争爆发之前的紧张气氛)。2 形状像山的:~墙(人字形房屋两侧的墙壁。亦称“房山”)。3 形容大声:~响。~呼万岁。4 姓。
文
wén
1 事物错综所造成的纹理或形象:灿若~锦。2 刺画花纹:~身。3 记录语言的符号:~字。~盲。以~害辞。4 用文字记下来以及与之有关的:~凭。~艺。~体。~典。~苑。~献(指有历史价值和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采( ① 文辞、文艺方面的才华; ② 错杂艳丽的色彩)。5 人类劳动成果的总结:~化。~物。6 自然界的某些现象:天~。水~。7 旧时指礼节仪式:虚~。繁~缛节(过多的礼节仪式)。8 文华辞采,与“质”、“情”相对:~质彬彬。9 温和:~火。~静。~雅。10 指非军事的:~职。~治武功(指礼乐教化和军事功绩)。11 指以古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言。~白间杂。12 专指社会科学:~科。13 掩饰:~过饰非。14 量词,指旧时小铜钱:一~不名。15 姓。
化
huà,huā
1 性质或形态改变:变~。分~。僵~。教(jiào )~。熔~。融~。潜移默~。~干弋为玉帛。。2 佛教、道教徒募集财物:~缘。~斋。3 用在名词或形容词后,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丑~。绿~。4 习俗,风气:有伤风~。5 特指“化学”:~工。~纤。~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