鸳鸯蝴蝶派的拼音、解释、组词
鸳鸯蝴蝶派的简介:
yuān yāng hú dié pài
文学流派。辛亥革命至五四时期形成于上海。据说因徐枕亚的作品中多用“鸳鸯”、“蝴蝶”等词而得名。作品多描叙新才子佳人的哀情,影响较大的有《玉梨魂》、《兰娘哀史》、《美人福》。
文学流派。辛亥革命至五四时期形成于上海。据说因徐枕亚的作品中多用“鸳鸯”、“蝴蝶”等词而得名。作品多描叙新才子佳人的哀情,影响较大的有《玉梨魂》、《兰娘哀史》、《美人福》。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于辛亥革命后至五四运动前盛行于上海的一支文学流派。因其作品多描述男女之间情事,犹如「相悦相恋,分拆不开,柳阴花下,像一对蝴蝶,一双鸳鸯一样。」故称为「鸳鸯蝴蝶派」。
《鸳鸯蝴蝶派》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小说流派,得名于其创刊号上的插图,是一群通俗小说作家在20世纪初期所共同创作的小说作品。该派别以创作言情、武侠和侦探等类型小说著称,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传奇氛围。
详细解释
- 形成背景:主要出现在清末民初时期,受西方文学影响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情感表达方式的独特偏好共同作用下而形成。
- 风格特点:注重描写人物的情感世界,语言华丽、细腻;常用夸张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追求故事的曲折性和戏剧性。
- 代表作品与作家:代表作包括《啼笑因缘》、《玉梨魂》等。代表作家有包天笑、张恨水等人。
造句
- 这本小说继承了鸳鸯蝴蝶派的传统,充满了浪漫和悬疑的元素。
- 小说中的爱情故事就像是一首美丽的鸳鸯蝴蝶派情歌,让人回味无穷。
- 鸳鸯蝴蝶派的作品在那个时代非常流行,因为它们常常讲述着充满传奇色彩的爱情故事。
- 张恨水的小说是典型的鸳鸯蝴蝶派作品之一,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 那个时期的文化和文学发展,使鸳鸯蝴蝶派的小说成为了当时的一种时尚风潮。
分词解释
鸳
yuān
1 〔~鸯〕水鸟,比鸭小,栖息于池沼之上,雌雄常在一起。民间传说和文学上用来喻夫妻;又用来称成偶的东西,如“~~剑”。简称“鸳”,如“~侣”(喻夫妻)。2 (鴛)
鸯
yāng
1 〔鸳~〕见“鸳”。
蝴
hú
1 〔~蝶〕见“蝶”。
蝶
dié
1 〔蝴~〕昆虫,翅膀阔大,颜色美丽,静止时四翅竖立在背部,吸花蜜,种类很多,亦作“胡蝶”;简称“蝶”,如“彩~”,“~骨”(人的头骨之一),“~泳”(游泳的一种姿势,亦是游泳项目之一,形似蝶飞)。
派
pài
1 水的支流:九~(指长江支流之多)。2 一个系统的分支:~系。~别。~性。党~。3 作风,风度:正~。气~。~势。~头。4 分配,指定:~赴。~驻。~遣。委~。5 指摘:~不是。6 量词(❶用于派别,如“两~的意见争论不休”;❷用于景色、气象、语言等,前面用“一”字,如“一~胡言”、“好一~北国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