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王的拼音、解释、组词
二王的简介:
èr wáng
1.指两个天子。 2.指封王爵的二人。 3.同时齐名的王姓二人。(1)晋王戎和王衍。《晋书.羊祜传》:"戎衍并憾之每言论多毁祜。时人为之语曰:'二王当国,羊公无德。'"(2)晋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杂艺》:"梁氏秘阁散逸以来,吾见二王真草多矣。"唐罗隐《寄酬邺王罗令公》诗之一:"书札二王争巧拙,篇章七子避风流。"清姚鼐《王禹卿七十寿序》:"书法则如米元章﹑董元宰之嗣统二王。"(3)南齐王延之与王僧虔。《南齐书.王延之传》:"延之与尚书令王僧虔中立无所去就
1.指两个天子。 2.指封王爵的二人。 3.同时齐名的王姓二人。(1)晋王戎和王衍。《晋书.羊祜传》:"戎衍并憾之每言论多毁祜。时人为之语曰:'二王当国,羊公无德。'"(2)晋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杂艺》:"梁氏秘阁散逸以来,吾见二王真草多矣。"唐罗隐《寄酬邺王罗令公》诗之一:"书札二王争巧拙,篇章七子避风流。"清姚鼐《王禹卿七十寿序》:"书法则如米元章﹑董元宰之嗣统二王。"(3)南齐王延之与王僧虔。《南齐书.王延之传》:"延之与尚书令王僧虔中立无所去就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两位君王。《礼记.曾子问》:「天无二日,土无二王。」
2. 晋王戎与王衍。《晋书.卷三四.羊祜传》:「二王当国,羊公无德。」
3. 晋代书法家王羲之与其第七子王献之的合称。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杂艺》:「梁氏秘阁散逸以来,吾见二王真草多矣。」
词语“二王”通常指的是西周时期的两个重要诸侯,具体是齐桓公和晋文公。他们分别是姜氏的儿子、后来成为齐国国王的公子小白(即齐桓公)和他的兄弟公子纠,后来成为中原霸主的公子重耳(即晋文公)。这个词语在成语“二王九鼎”中出现,表示齐桓公与晋文公之间的比武和竞争。
以下是五个使用“二王”的造句:
- 为了能够称霸中原,齐桓公和晋文公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最终通过一场战役解决了这个问题。
- 齐桓公曾多次拜访鲁国的公子纠,但因当时没有实力成为周天子认可的霸主,于是他选择了更加合宜的公子小白。
- 同样为了显示自己的实力,晋文公在争霸中原的过程中,虽然经历了无数次战争和困难,但他始终坚信最终会如日中天般实现他的理想。
- 《二王九鼎》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成语故事,说的是齐桓公和晋文公曾经为了争夺霸主的地位而进行了激烈的竞争。
- 在古代,两方诸侯为了自己的国家利益和天下大局的稳定,经常进行这样的比武竞争,最终使得整个中原地区的格局发生了改变。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