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成虎的拼音、解释、组词
三人成虎的简介:
三个人谎报城市里有老虎,听的人就信以为真。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事实。
- 成语典
- 修订版
- AI解释
1. 连续三人说街上出现老虎,就使人相信街上真有老虎。比喻谣言再三重复,亦能使人信以为真。#典出《战国策.魏策二》。
2. #《战国策.魏策二》庞葱1>与太子2>质3>于邯郸4>,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5>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 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6>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注解〕 (1) 庞葱:战国魏人,生卒年不详。 (2) 太子:指战国魏太子,生卒年不详。 (3) 质:音ㄓˋ,用财物或人抵押担保。 (4) 邯郸:古地名。故址在今河北省西南部与河南省接界处,为战国时赵都。 (5) 寡人:寡德的人。古代国君自称的谦词。 (6) 大梁:古地名。在今河南省开封县,为战国时魏都。〔参考资料〕另可参考:《韩非子.内储说上》
3. 据《战国策.魏策二》载,战国时代,各国彼此互相攻伐,往往造成国势衰弱,民不聊生。有些国家为了避免长年战争,便和其他国家签订友好条约,互相结为同盟,不再互相攻打。为了表示自己绝对会信守诺言,还会将自己国家的太子送到对方国家作为人质。在这种情况下,魏国的太子便被送往赵国作人质,魏王还派大臣庞葱随行。庞葱知道朝廷之中经常有谣言中伤自己,这次前往赵国也不知道何时才会回来,他害怕魏王会听信这些谣言,就在临行之前去找魏王,说道:「大王,如果今天有一个人告诉大王,大街上出现了一只老虎,大王会相信吗?」魏王回答:「不会相信。」庞葱又问:「如果有第二个人说大街上出现了老虎,大王会相信吗?」魏王回答:「那我就会半信半疑了。」庞葱继续问道︰「如果有第三个人也说大街上出现了老虎,那大王会相信吗?」魏王回答:「那我就不得不相信了。」庞葱接著说:「大街上本来不会出现老虎,这是显而易见的事,但是传谣言的人一多,就让人不由得不相信了。我这次去赵国之后,一定有许多人会趁我不在之时,在大王面前进谗言来非议我的不是,请大王千万要明察事实,不要被谣言所蒙蔽啊!」魏王答应了庞葱。等到庞葱离开魏国之后,果然有很多人在魏王前说庞葱的坏话,魏王一开始虽然不相信,但时日一久,内心也不得不动摇。等到太子跟庞葱回国之后,魏王就疏远庞葱,不再重用他了。后来这个故事被浓缩成「三人成虎」,用来比喻谣言再三重复,亦能使人信以为真。
1. 战国时,庞恭和魏太子同去赵国当人质,临行前庞恭以三人成虎劝谏惠王不要听信谗言。典出《战国策.魏策二》。比喻谣言惑众。《隋唐演义》第二回:「正是积毁成山,三人成虎。到开皇二十年十月,隋主御武德殿,宣诏废勇为庶人。」也作「市虎」。
《三人成虎》是出自《战国策·魏策二》,原句为:“天下之人,皆以信人为宝。凡有事者,必先言人之短;长者必先言少;妇人必先言夫。”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世上的人都把别人当作他们的朋友和依靠,因此谁要是有什么过失,一定会首先被别人传出去。长者(年高有威望的人)会说别人的缺点,妇女则会说男人的短处。这说明了人们在面对谣言或不实信息时的反应和行为。
以下是《三人成虎》的详细解释:
-
广义的理解:这个成语强调了口耳相传、人传为信的事实对舆论的影响。一个人的行为(如说谎)如果被多次重复,就会变成事实;反之,事实一旦被人反复证明是错误的,就可能演变为真实的。
-
具体的情境:在现代生活中,这个成语经常用来形容那些通过口耳相传、人传为信来传播谣言的人或事。他们可能利用人们的从众心理和信任感,将不实信息迅速地传播开来。
-
比喻的应用:“三人成虎”也可以用来比喻任何情况下都难以改变的事实,因为有三个人在说(即通过多人重复)的话,就会变成一种事实。
以下是五个造句:
- 在这个小镇上,居民们都相信镇上的商店里有一只大猫,而实际上根本没有那只猫。
- 每当他需要筹集资金时,他就告诉别人这是公司过去几个月的盈利情况。结果大家都不再关心公司的财务状况。
- 王老师在班会上说:“我们的班级总是有各种各样的问题。”说完后,教室里响起了“都是因为这个问题”这样的话,气氛立刻变得紧张。
- 刘先生是一个非常诚实的人,他总是首先说别人的长处。然而,有一天他的朋友无意中透露了一个关于他工作情况的不实消息,结果大家都开始相信他的不实信息。
- 小李和小张一直被认为是公司的明星员工,因为他们都是公司里最积极和最受欢迎的同事。然而,当其他部门的人开始对他们的做法产生质疑时,他们不得不承认小李和小张的确有他们的优点。
《三人成虎》这个成语提醒我们,在面对谣言或不实信息时要保持警惕,不要轻易相信口耳相传的信息,并且需要通过合理的事实来纠正错误。
分词解释
sān
1 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维空间。~部曲。~国(中国朝代名)。2 表示多次或多数:~思而行。~缄其口。rén
1 由类人猿进化而成的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并能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动物:~类。2 别人,他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待~热诚。3 人的品质、性情、名誉:丢~,文如其~。chéng
1 做好,做完:~功。完~。~就。~事。~交。~立。~婚。~仁(儒家主张的成就仁德)。~人之美。玉~其事。2 事物发展到一定的形态或状况:~形。~性。~人。自学~才。蔚然~风。3 变为:长~。变~。4 可以,能行:~,就这么办。5 称赞人能力强:他办事麻利,真~。6 够,达到一定数量:~年累(lěi )月。7 已定的,定形的:~规。~俗。~见。~例。~竹在胸。8 十分之一:增产三~。9 平定,讲和:“会于稷,以~宋乱”。10 姓。hǔ
1 哺乳动物,毛黄褐色,有黑色条纹,性凶猛,力大。骨和血及内脏均可入药(通称“老虎”):~口(➊喻危险境地;➋手上拇指和食指相交的地方)。~穴(喻危险境地)。~符(古代调兵的凭证,用铜铸成虎形,分两半)。~狼(喻凶残的人)。~头蛇尾。~踞龙盘。龙腾~跃。2 勇猛、威武:~将。~势。~劲。~威。~~。~气。3 古同“唬”,威吓。4 古同“琥”,琥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