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狄的拼音、解释、组词

夷狄的简介:

yí dí
1.古称东方部族为夷﹐北方部族为狄。常用以泛称除华夏族以外的各族。 2.指边远少数民族地区。 3.视为夷狄。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古称四境未开化的民族。《史记.卷一○六.吴王濞传》:「母亲夷狄,以疏其属。」《大宋宣和遗事.元集》:「阴浊用事底时节,夷狄陆梁,小人得志。」

《夷狄》是中国古代对周边非华夏族群的一种统称或称呼,带有复杂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一定的情感色彩。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夷”和“狄”的含义、用法有所不同。

解释:

  1. 字义上:在汉字中,“夷”常用来指那些在文化和生活习惯上被认为不同于中原汉族的族群;而“狄”,则是古代对北方民族的一种泛称,后来也常与“夷”一起使用。
  2. 文化含义上:“夷”和“狄”的称呼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区分,还体现了华夏与周边族群之间的文化认知差异。在中国历史上,“夷狄”这一概念往往伴随有文化优越感或排外的情感色彩。

造句:

  1. 在古代文献中提到的“诸夏之夷”,指的是那些被视为不同于中原文化的其他民族。
  2. “天子有田,诸侯有国,至于四夷之地,则可以安其俗而治焉。”这句话表达了对不同文化族群的一种包容态度。
  3. 随着历史的发展,“夷狄”一词的意义和使用也逐渐变化,从早期的指代所有非华夏族群逐步演化为一种较为中性或学术化的词汇描述不同的族群。
  4. 《史记》中有记载:“禹平九州,各以其方命贡于王。东曰青州……西曰雍州……北曰幽州……南曰荆州。”这里的“四夷”就指的是除了中原地区之外的其他区域和民族。
  5. 在古代诗词中,“夷狄”也可能作为背景元素出现,例如:“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尽管这首诗主要描写的是个人情感,但提到的“胡马”、“越鸟”,在某些语境下可以联想到不同地域或族群(这里的“夷狄”概念是隐含而非直接使用的)。

需要注意的是,在现代用语中,“夷狄”一词已较少使用,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准确、无偏见的词汇来描述不同的民族和文化。

分词解释

1 中国古代称东部的民族:东~。九~(古时称东夷有九种)。2 中国旧时指外国或外国的:华~杂处(chǔ ㄔㄨˇ)。3 平,平坦,平安:化险为~。4 弄平:~为平地。5 消灭:~灭。族~(诛杀犯罪者家族)。6 等辈:“诸将皆陛下故等~”。7 古代的锄类工具。8 同“ 怡 ”,喜悦。9 同“ 痍 ”,创伤。10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