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衷一是的拼音、解释、组词
莫衷一是的简介:
不能决定哪个是对的。形容意见分歧,没有一致的看法。
- 成语典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形容众说纷纭,无法得到一致的结论。※语或出清.黄协埙《锄经书舍零墨.卷三.落英》。△「衷诸壹是」
2. ※清.黄协埙《锄经书舍零墨.卷三.落英》〈离骚〉1>:「夕餐秋菊之落英。」注者聚讼2>,莫衷一是。 〔注解〕 (1) 〈离骚〉:为《楚辞》的一篇,战国时屈原所作。屈原仕楚怀王,因谗言被流放,忧愁而作〈离骚〉,以表明爱国心志。全文词采雅丽,对后代文学有深远的影响。 (2) 聚讼:众人争论。
3. 「莫衷一是」就是在许多看法中,无法肯定何者为是。在黄协埙论〈离骚〉中「落英」一词的解释中用了此语。战国时爱国文人屈原有一篇流传甚广的作品〈离骚〉,对后世的影响极深,有许多人研究,并替它作注解。清代人黄协埙在《锄经书舍零墨》一书中,指出〈离骚〉里「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落英」二字,每个人的注解都不同,众说纷纭,没有一致的看法。他自己因此做了些考证,认为「落英」二字并非是一般人认定的「落叶」,「落」是剥落之意,而「英」则是指花。在广东有人取干菊花入菜,可以增加菜肴的美味,「夕餐秋菊之落英」一句即是指剥落秋菊的花加入晚餐烹调。黄协埙用「莫衷一是」表述历代各家对「落英」二字注解的歧异,「莫衷一是」一语就是,用来形容众说纷纭,无法得到一致的结论。
1. 无法折衷调和,得出一致的结论。【例】关于这个问题,大家议论纷纭,莫衷一是。
1. 众说纷纭,无法得到一致的结论。如:「议论纷纷,莫衷一是。」也作「莫衷壹是」。
《莫衷一是》是汉语中的一个成语,其结构为“莫”(没有)、“衷”(符合、适合)、“一”(一种),合起来的意思是指对于某件事情或问题大家的看法不一致,无法得出统一的结论。这个成语常用于描述在某种情况或议题上,人们的看法众说纷纭,各有各的说法,难以确定哪种是正确的。
详细解释:
- 词语来源:出自唐代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言未既,笑之者辄曰:‘噫!狂夫之言而可逐也?圣人视之,其聋与!愚者疑之,其随而已。’时人莫能辨。”这里虽然不是直接引用“莫衷一是”,但体现了大家看法不一的意思。
- 用法:通常用于书面语和正式的语境中,表达对某一问题讨论的结果无法统一的情况。
- 感情色彩:多为客观描述,不带强烈的情感倾向。
造句:
- 对于这款新产品的设计是否应该增加功能,公司内部讨论了许久,但最终还是莫衷一是,没有达成一致意见。
- 在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上,老师们提出了多种方案,但校长说:“看来大家的看法是莫衷一是的。”
- 关于周末去哪里度假,朋友们提出各种建议,最后决定让每个人去自己想去的地方,因为这个问题大家的意见实在莫衷一是。
- 对这起案件的具体责任分配意见不一,检察官和律师们在讨论会上依然保持着不同的看法,情况可以说是莫衷一是的。
- 专家对新型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也莫衷一是,有的人认为其潜力巨大,有的人则担心技术成熟度不够。
通过这些句子可以更好地理解“莫衷一是”的使用场景及含义。
分词解释
mò,mù
1 不要:~哭。2 没有,无:~大。~非。~名其妙(亦作“莫明其妙”)。3 不,不能:~如。~逆。~须有。~衷一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爱~能助。4 古同“漠”,广大。5 姓。zhōng
1 内心:由~。苦~。无动于~。~肠。2 福,善:“降~于下民”。3 正中不偏:折~。4 贴身的内衣。yī
1 数名,最小的正整数(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壹”代)。2 纯;专:专~。~心~意。3 全;满:~生。~地水。4 相同:~样。颜色不~。5 另外的:蟋蟀~名促织。6 表示动作短暂,或是一次,或具试探性:算~算。试~试。7 乃;竞:~至于此。8 部分联成整体:统~。整齐划~。9 或者:~胜~负。10 初次:~见如故。11 中国古代乐谱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低音“7”。shì
1 表示解释或分类:他~工人。《阿Q正传》的作者~鲁迅。2 表示存在:满身~汗。3 表示承认所说的,再转入正意,含有“虽然”的意思:诗~好诗,就是太长了。4 表示适合:来的~时候。5 表示任何:凡~。~活儿他都肯干。6 用于问句:他~走了吗?7 加重语气,有“的确”、“实在”的意思:天气~冷。8 对,合理,与“非”相对:~非。他说的~。实事求~。9 认为对:~古非今。各行其~。深~其言。10 表示应承或同意(单说一个“是”字):~,我就去。11 这,此:~日。~可忍,孰不可忍。比比皆~。12 助词,把行为对象提前表示只这样做:惟你~问。惟利~图。13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