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目的拼音、解释、组词
色目的简介:
sè/shǎi mù
1.种类名目。 2.人品;身份。 3.即榜花。科举时代廷试及第中姓氏稀僻者。 4.作色而视。 5.角色行当。 6.元代称钦察﹑回回﹑唐兀﹑斡罗思等外族诸姓为色目,地位次于蒙古,优于汉人。
1.种类名目。 2.人品;身份。 3.即榜花。科举时代廷试及第中姓氏稀僻者。 4.作色而视。 5.角色行当。 6.元代称钦察﹑回回﹑唐兀﹑斡罗思等外族诸姓为色目,地位次于蒙古,优于汉人。
- 修订版
- AI解释
1. 种类、名目。《资治通鉴.卷二二六.唐纪四十二.德宗建中元年》:「改作两税法,比来新旧征科色目,一切罢之。」《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这个看郡王的人,是甚色目人?」
词语“色目”来源于中国历史,主要指的是元朝时期被纳入统治者户籍系统的外族人群。具体来说,“色目”一词在历史上是指除蒙古、汉人以外的各族之人,范围较为广泛,包括西亚、中亚地区的许多民族和部落。
详细解释
- 起源与定义:“色目”是元朝政府为管理外来人口而设立的一种身份分类。这个词汇最早见于《元史》等史料之中。
- 涵盖群体:在历史上,“色目人”的范围非常广,主要包括西夏人、回纥人(突厥人)、畏兀儿人(今维吾尔族的先民)、撒马尔罕人、大食人等。这些人群主要来自于中亚和西亚地区。
- 社会地位:在元朝,色目人的身份介于蒙古贵族与汉人之间,在某些方面享有特权,但又不完全属于蒙古贵族阶层。
造句
- 在元朝时期,许多“色目”人士凭借其独特的文化背景被赋予了重要的行政或军事职务。
- 元代著名的诗人萨都剌便是“色目”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歌作品至今仍然广为流传。
- 研究元朝历史时,“色目人”的社会地位和作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
- 色目人在元朝时期被允许与蒙古贵族通婚,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融合。
- 今天的中国学者通过研究相关史料,试图揭示“色目”一词背后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及其对多元文化发展的影响。
请注意,“色目人”的概念主要见于历史记载中,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学术界的研究进展,其具体含义可能有所变化。
分词解释
色
sè
1 由物体发射、反射的光通过视觉而产生的印象:颜~。~彩。~相(xiàng )。~调(diào )。2 脸上表现出的神气、样子:脸~。气~。~厉内荏。3 情景,景象:行~匆匆。景~宜人。4 种类:各~用品。5 品质,质量:音~。成~。足~纹银。6 妇女美貌:姿~。~艺。7 情欲:~情。好(hào)~。
目
mù
1 眼睛:~光。醒~。历历在~。~指气使(用眼光和气色示意以役使别人,形容骄横傲慢的神志。亦作“颐指气使”)。2 看,视:~语。~论(喻没有自知之明或浅陋狭隘的见解)。3 想要达到的地点、境地或想要得到的结果:~的(dì)(亦指箭靶的中心)。4 大项中再分的小项:条~。纲举~张。5 名称:数~。巧立名~。6 标题:~录。7 生物学分类系统上所用的等级之一,在“纲”以下,“科”以上:鸟纲中有雁形~和鸡形~。8 孔眼:网~。9 指为首的人:头~。